一寸山河一寸血(4)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没有成形的广播网,但报刊文化却显得生机勃勃,内容十分丰富。读者对杜重远的经历也都感同身受,因为他们自己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困苦。许多像天津《大公报》这样的中国重量级报纸,也都跟着读者一起到处流亡。在流亡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就像这个国家一样,这个社会也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在山东以西几百公里之外的太原,杜重远见到了阎锡山部队建起来的防御工事。日本人已经夺取了几个主要的铁路终点站,其中包括河北的石家庄,该站让他们拥有了攻打太原的必备根据地。从1937 年10 月13 日起,日本人分成3 支独立的队伍分别进行攻击。阎锡山的部队奋勇抵抗,因为有几万名士兵或伤或亡,最终防线还是崩溃了,阎锡山部队往西撤逃。惊恐的中国军民在敌军的空袭下纷纷逃命,日本人占据了这座城市。虽然毛泽东在附近部署了部队,但共产党的八路军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该城的防守中。然而,他告知包括周恩来和朱德在内的几位亲密战友,命他们为太原失守做好准备,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话,“准备烧毁太原城”。

太原的失守令毛泽东相信,共产党必须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他们应该更充分地运用能够激发中国人民斗志的游击战。毛泽东以一贯的通俗手法写道:“矛盾的本质是那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而整个国家的人民却饱受腹胀之苦。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是决然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相反,共产党的军队却惯于袭击敌军,“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

共产党努力开展游击战的行为跟蒋介石的其他一些指挥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臭名昭著的应属山东军阀韩复榘,他竟然企图与日本人做交易,并于1937 年12 月底抛弃部队独自飞往开封。后来,蒋介石逮捕了他,并经过军事法庭审判将其处决,杀一儆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