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星光灿烂(4)

这里自然涉及所谓的文化转型的话题。从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就是一次文化大变局。

文化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前一种文化就此消亡,或被新兴的文化彻底取代。现实的情形是,在新媒介中人类以往的各阶段文化都会被选择性地保留下来。沃尔特·翁雄辩地说道:“时不时有人说,电子设施正在淘汰印刷书籍,但实际情况是,电子设备正在生产越来越多的书籍。电子设备录制的访谈录正在生产数以千计的‘谈话’书和文章,在录音技术问世之前,这样的访谈根本不可能变成印刷品。”①

媒介和文化的融合毋容置疑,各种文化之间并不排斥(相互抵牾的是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部分),但是新旧文化最终以怎样的模式融合是无法预设的,正如以前人们依据小说来拍电视剧,现在也可以根据电视剧来写成小说,以前将名著翻拍成电影,现在则将电影翻拍成电视剧。前一种文化总是能润物绵绵地成为后来文化的养分。

但是,文化转型又确实在年长一辈与年轻人之间造成某些隔阂,并有偏好的差异。以往人们习惯于将赛博空间说成是虚拟世界,但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电视和电脑屏幕就是客观世界,就是生活环境,当他们睁眼来到这个世界时,一切都已经就绪。如果说对于上一辈人,印刷文化和书本环境构筑的生活空间是现实世界,那么电脑网络的世界也同样是今天的现实生活空间。

好作惊人之语的麦克卢汉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说,“我们是电视屏幕,身披全人类??”若干年前,读到这段话还是很费解,但是当大众明星纷纷涌上电视,当主角或充嘉宾,参与各类谈话节目和娱乐节目的制作时,就恍然大悟了。如果说“身披全人类”太过夸张,身披电视(电脑)屏幕倒是恰如其分,那些明星主持人如崔永元、白岩松等就是身披电视屏幕,四处游走者的代表。流风所至,人们争相身披电视,甚至将男女私情、家庭纠纷、伦理困惑都摊到电视和网络上来,在摄像机和公众目光的关注中来讨论。其中不少事端,其复杂和纠结程度甚至超过电视剧。现实生活中的常人,成了电视上的男女主人公。这些男女主人公与其说是在寻求解困之道,不如说是通过电视以满足自己诉说和表达的欲望。

或许可以套用前文所提到的话来给本文作一结语:明星是这样一种映像,他是公众自身形象的表达。今天,一个国家的社会史和生活史将由电视和网络上的大众明星来书写,特别是在中国!(载《读书》2011年第2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