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2)

195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朱镕基立即开始接触中国经济的管理工作。他的经济学知识并不来自课本,而是来源于在中央计划制订中的摸索。最开始,他被任命为东北工业部计划处生产计划室副主任,而后又很快被升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办公室副处长。

1951~1957年,中国开始效仿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且发展自己特色的苏联式五年计划。朱镕基便是这场灾难的见证者。在狂热的革命思想的驱动下,中央计划的资源分配导致了诸如农村运动和“大跃进”那样可怕的灾难。就像在第一章里强调过的一样,中国的经济状况在当时十分糟糕,恶劣的气候和农业领域的混乱导致了严重的食物短缺和饥荒。

“文革”在1976年结束,邓小平成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年近50岁的时候,朱镕基充分发挥他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势,成功担任了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他的表现引起了正在致力于对中国脆弱的经济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的关注。

回到计划部门后,朱镕基先后被任命为石油部管道局副局长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并由此得到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银行派遣一个研究团队到中国来发掘邓小平改革的潜力,朱镕基自愿在此次合作中担任中方代表。那次的合作非常成功,并一举让当代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1985年出版的世界银行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潜力的三卷本报告是世界最重要的发展机构对中国新经济政策的首次官方认可。这份报告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世界银行的第一笔贷款。邓小平对这样的良好结果以及朱镕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甚是欣喜。

随着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苏,邓小平随即开始关注地方发展问题。他将开发经济特区作为加快中国南部,尤其是深圳和珠海地区发展的试验性策略。同时,他强烈感觉这种方法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主要商业发展中心的上海地区。他相信朱镕基是这个项目的合适人选。

1983年,朱镕基被调到了上海,作为江泽民的属下,任上海市党委副书记。1988年,江泽民被调到中央后,邓小平任命朱镕基为上海市委书记,并兼市长,负责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工作。

朱镕基的表现远远超越了邓小平原本的期望。作为一位事必躬亲的市长,朱镕基上任后立刻投入了对诸如腐败、政府机构臃肿、资源短缺、住房不足、水污染等上海最棘手问题的整顿工作中,均取得了卓越成效。他是一位管理细致的市长,同时也有着非常宏观的构想。他将公务宴请的标准从12道菜削减为4道菜,还在1990年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第一锤。

而朱镕基在上海最非凡的政绩实际上是他将上海建设为未来中国领军城市的规划。在朱镕基的领导下,城市规划者们发掘出上海浦东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开始了一场有着前所未有的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由浦西对岸的一片农田、菜地发展起来的浦东新区,与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十分集中的那些经济特区有诸多不同。除制造业以外,浦东还拥有许多其他经济基础,如金融、贸易以及基础设施。朱镕基在浦东新区的城市改革中展现的非凡创造力和行动力进一步巩固了他在邓小平领导班子的地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