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的前身,是原始人在捕捉猎物时依靠投掷石头、木块来捕捉猎物。他们为了能更多地捕获飞禽走兽,会进行一些投掷的训练,渐渐地,它也含有些娱乐性质了。
到了尧的时代,击壤变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玩法。游戏者将长1尺、宽3寸、一端宽一端窄、形状像鞋底的木块作为“壤”。游戏开始后,先把一只壤放在地上,然后从30~40步开外的地方丢出另一只壤,若能成功地命中地上的壤,便是赢家。
击壤很受远古人的欢迎。尧在微服私访时,就遇到了一个击壤的老者。
尧走到一个叫康衢的小村子,见路上有一人,鹤发童颜,专心致志地击壤。有旁观者有感而发,说太平盛世才有心情击壤,而太平盛世正是尧的创造、尧的功劳啊。
“壤父”却不领情,一边击壤,一边自编自唱,大意是:我每天都在太阳升起后下地劳动,在太阳落山后归家睡觉;我自己凿井打水,自己种植粮食饱腹,这一切都与尧有什么关系呢?
这首小曲,后来被称为《击壤歌》。
旁观者听了,纷纷指责壤父傲慢无礼。尧却笑眯眯的,他称赞壤父直言不讳,并拜壤父为师,学习如何击壤。
这件事很小,但代代流传。到了隋朝时,史官还把它郑重地记在书里,说上古的时候,没有音乐,古人在填饱了肚子后,“鼓腹击壤”,乐在其间。
击壤是一种远距离的投掷运动,从它身上,可以看到投掷铁饼的影子。
这种体育活动,在传承中,不断发生变化。后世之人用砖或瓦片代替壤,变成了击砖、击瓦游戏,儿童对它倍加青眯。
宋朝寒食节、清明节前后的小儿抛堶习俗、明清时小儿的“打瓦”、“打板”、现代儿童的弹珠,都是击壤的变种和延续。
击壤就这样从成人体育活动,变成了儿童游戏,也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
扩展阅读
原始社会出现了徒手搏击,商朝形成了拳搏之术。甲骨文中没有“拳”字,但有一个类似“丫”的字,意思是,两个人用拳头互击头部。这隐含着拳击运动的影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