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读懂现实中国(1)

是去年听说这本书的。当时刚刚读了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董时进的《两户人家》,觉得不错,知道这本书也是相关题材,主题如张的小说含有“土改”、“革命”、“饥荒”字样,如董的小说涵盖四川农民、方言与乡村,便很想找来阅读。可这本书实在太神秘了,不单国内没有出版,海外也鲜有介绍。当时在网上只能搜到由绿野出版社(Greenwilds Press)出版的版本,而搜绿野出版社,又只能搜到出版了这一本书。这种循环更让人觉得别有意味。

一位书友知道我惦念此书已久,今年年初寄送给我。真是莫大惊喜。

初读《玫瑰坝》时,仍在不时和前面提到的作品对照。这本小说写作风格朴实,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没有其他作品那样有诱惑力,但很快我就忘记别的作品,沉到书中,如穿隙过林,忽然眼前一亮,一个丰富厚重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故事的背景是四川的一个乡村,虽然叫作“玫瑰坝”,但我仍从字里行间及人物的语言特点中,知道它大概的位置。这并不重要,作者细腻的刻画让读者都能完全感受到那一个独特的世界。

那是一个半与世隔绝的乡村,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有知识的士绅、朴实迷信的乡民、为恶的山中土匪、称霸乡里的保长。这样一个小世界,跟董时进《两户人家》里描述的状况颇为相似,正好那本书也是展现20世纪初的四川乡村。勤劳的农民的最大心愿便是买田置业,把家业一代代传下去。士绅受过良好的私学教育,信奉传统,多行善事,自觉维护乡里的稳定。小商贩薄利经营,因常与外界联系,眼界开阔一些。这个世界,虽有恶人土匪,但仍秩序井然,乡人们相信生死轮回、善恶有报。但这个封闭安宁的世界,很快被打破了。

《两户人家》也详细展现了这样的传统社会,截止于五十年代,但因为读者知道之后他们会遇见什么样的命运,因此越是读到他们如何耕作经营、安居乐业,越为他们的未来心酸神伤。

《玫瑰坝》则不同,直接展现了后面的这个过程。

小说开始已是1950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共产党的军队就要到达。败将逃往缅甸,但玫瑰坝的地主士绅王秉文并不愿意逃走,他虽然知道像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土改必将进行,但他觉得问心无愧,便捐了一些土地给寺庙,其他的土地准备交给政府。

他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为年轻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着想,跟族长交涉,如果将来他有不测,让他们同意妻子改嫁,以谋生路。他也将家中钱财换成金银首饰,想着如果没收了土地这类“生产资料”,这些“生活资料”还可以让妻儿生活几年。

土改干部来到的时候,双方第一印象都还不错。通过简单交谈,年轻的干部以为这位田边的老人是位饱学的私塾老师,王秉文觉得干部文雅有学识,他因此更加放心,凭常识判断,土改队决不会滥杀无辜,他很愿意配合土改,期望能有一个更好的清明社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