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星巴克(3)

现如今,尽管派克市场的星巴克没有一个座位,周遭都镶嵌着木板,面积不过才与一个车位的车库差不多,但这里却已成为西雅图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在不久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还有很多游客向店里涌去,在巨大的首个星巴克商标前留影纪念,聆听店外时常上演的黑人福音四重奏。咖啡店中蒸汽棒咝咝作响,研磨机隆隆轰鸣。令许多参观者困惑不解的是,他们头顶上方还挂有纸杯飞来飞去。(这是因为咖啡机占去了太多空间,收银员只得将纸杯沿着对角线方向抛给咖啡师。)工作人员对于这一片繁忙景象倒是应付自如,对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习以为常。“只有模样俊俏的人才能在这里工作”,一个浅黑肤色的咖啡师这样告诉我,她带着矫正牙套,笑得十分灿烂,不过很快她就加了一句,“这不过是在开玩笑”。

善于观察的游客在这家店里也许会注意到两样特殊之处。首先,这里和寻常意义上的星巴克完全不同,氛围也毫不搭调。暗色的木地板,吧台微微凹陷,而且颇有些年月,天花板尚未装修,悬吊着一排排米色的工业用灯泡。透过装着平板玻璃的窗户,普吉特海湾的明亮光线照射进来,更重要的是,店中没有肯尼·基的音乐。这家店所体现的就是曾经的真切模样,具体原因也非常可以理解,首家星巴克店就是在或多或少模仿皮特店的模样。在皮特这位荷兰人的许可和帮助下,鲍德温他们几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效仿了皮特店的设计风格。和位于加州伯克利的门店一样,这家星巴克店也用30多粒咖啡豆调制出咖啡样品,而真实意图还是论磅销售咖啡豆,供顾客在家自行调制使用。

这家店的另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尽管各种标志都在宣扬这里是首家星巴克店,还有一款齐腰高的纪念版黄铜海报上书写着“首家星巴克店,建于1971年”的字样,但其实这里并非首家店的真实所在。墙上挂着的一张镶框报纸剪报显示,首家门店其实开在别处。只是那家星巴克门店所在的大楼于1974年被推倒,因此他们在几个街区之外的公共市场对面又开设了一家新店。但与此同时,三位创始人于1972年和1973年在华盛顿大学和国会山附近又分别开设了新店,所以这样算来,现在所谓的首家星巴克店其实是第四家店。

与皮特的店一样,咖啡店的生意起初并不十分火爆,因为顾客还需要些时间来适应这些色泽深褐的烘焙咖啡豆。但当三个好友逐渐明确了各自的定位,星巴克就日益成长为在当地颇有实力的咖啡店了。星巴克早期的雇员让·马赫现在的身份是湾区的英文教授,他这样说:“每个人的作用都不同,鲍克擅长广告宣传。在我看来,鲍克觉得自己是最深思熟虑的一个。注意,这只是他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别人也这么想。鲍德温是个经营人才,同时还是电工,当真是如此。起初在我们一手打造的门店中,鲍德温负责布线。西格尔善于和人打交道,当客人来到店里时,他总是能说会道、谈吐风趣。”

很快鲍德温也成了烘焙专家。当星巴克从皮特那里搬运咖啡的速度超过所有人的预期时,皮特恼火了,他告诉这几个人,自己无法再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动手烘焙咖啡。仅凭着一本德文版的烘焙手册,三个人在渔人码头的一栋大楼里拼装起一个二手的烘焙机,开始尝试火候更大的深度烘焙和法式烘焙,结果让公司得到一个不雅的称号—“焦炭巴克”。位于波特兰附近的盖瑞·塔尔博伊是他们曾经的一个竞争对手,他这样评价:“所谓法式烘焙就是将咖啡豆烘焙到几乎要着火的程度。”(他这绝非夸张,只要再多加热一分钟,超高温的咖啡豆落入温度较低的托盘接触氧气时,这些豆子就会立刻起火燃烧。)这种重口味是需要时间才能逐渐适应的,但是星巴克并没有向批评意见做出让步。鲍德温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人们会猛一甩头,说:‘天啊,这味道也太重了。’这绝对超乎人们的想象。”阿尔弗雷德·皮特提出要给这三人进行烘焙培训,但这位性格乖戾的荷兰人后来还是与他们几个以及超大火候的咖啡豆分道扬镳,皮特对此满腹牢骚:“鲍德温在我这里什么都没学到,他是做什么的?是学英语专业的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