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话里有很大的猫腻,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跟臣下说过这样的话,实际上是把臣下的篡权之心给封死了。诸葛亮听完刘备的话痛哭流涕,说:“微臣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太子?我一定忠贞不贰,为国效命,至死不渝!”
随后,刘备又给自己的儿子们下诏:“人活五十而死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活了六十多岁了,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牵挂你们兄弟。你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贤明和德行才会使人折服。为父德行浅薄,不值得你们效法。你们要跟丞相共同处理政务,对待他要像对待我一样。”
四月,操劳了一辈子、戎马一生的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逝,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一死,丞相诸葛亮护送灵柩回到成都,由李严做中都护留下镇守永安。五月,太子刘禅,也就是著名的阿斗,当时只有十七岁,继位为蜀汉皇帝,尊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囚犯,改年号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
丞相查账大材小用
刘禅登基后,诸葛亮精简官职、修订法律,并且向百官下发文告:“所谓参与朝政,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心思,采纳有益国家的意见。如果因为一点小隔阂而彼此疏远,那么就无法听到不同的意见,我们的事业将会遭受损失。听取不同意见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跟扔掉破草鞋获得珍珠美玉一样,可惜,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当年徐庶徐元直,在听取各种意见时不会受到困惑;还有董和,参与朝政、署理政务七年,发现某项措施有不妥之处,反复十次征求意见之后才向我报告。如果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或者像董和那样勤勉、尽职尽忠,我们就可以减少很多损失了。”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贤相的典型,事必躬亲。一次,他伏在案前核对登记在册的账本。主簿杨颙知道这件事之后,闯进相府对诸葛亮说:“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上下的职责也不能混淆,否则就会乱套。我用治家的小事跟您打个比方:有一个财主,一开始治家有方,给奴仆们派活儿也井然有序,男人们耕田种地,女人们洗衣烧饭,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他只需要负责检查,做好统筹就可以了。没想到有一天,这个财主心血来潮,突发奇想,不再派别人干活儿了,而是自己去干那些琐碎的活儿,结果累得头昏眼花、身心疲惫,最后什么事都没干成,更别提干好了。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财主的才能不如这些男女奴仆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丢掉了管理的方法。古人讲得很明白,安坐下来议论治国大道的是王公,站起来执行政务的是士大夫,丞相您治理国务百事缠身,可是竟然亲自核查登记本和账单,您不是太辛苦劳累,而且没有必要吗?”
杨主簿一番坦率诚恳的劝告,让诸葛亮很受启发,他马上向杨主簿认错,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
那么,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将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