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新朝天凤四年(公元17年),王匡、王凤率饥民啸聚于湖北绿林山(今大洪山),与王莽的军队对垒。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地区疫病流行,起义军只好退出根据地,分师西进(下江兵)、北上(新市兵)。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当地一些零星的小股起义部队纷纷响应加入,有平林兵、舂陵兵、下江兵。于是,联军议定立刘姓子弟为王。经过反复争执、平衡,出身平林的刘玄被立为帝,是为“更始帝”。为避免因争执引起动乱的后患,义军杀刘,埋下了刘秀以后出走另立山头以此来寻仇的隐患。在后来的分封中,因刘玄没有照顾樊崇部下,使他们既无地盘,也无名分可以安身。于是,樊崇等逃出洛阳,纠集部众,转而与绿林开战。两大义军正式内讧。此时,借口经营河北,脱离更始政权的刘秀,在河北所向披靡之后,坐山观虎斗,等待绿林、赤眉两虎相斗,两败俱伤,好从中渔利。
唐末农民起义,并非败于李唐王朝和沙陀雇佣军,而是起义军自身的动摇和内部的叛卖,其实质也是内讧。黄巢作为落第举子,自己性行不专,叛属无常,其实为部下树立了极坏的榜样。缺乏信义,没有忠诚度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他胸无大志,鼠目寸光,部下离心离德,稍有风吹草动,则会自谋出路,内讧不已。
明末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仅仅49天就屁滚尿流,仓惶退出北京,一溃千里。说穿了也是变由内讧而致,其祸根是从错杀李岩时埋下的。李岩虽不是李自成心腹,但是对李自成事业有大功的远见卓识者。当年,李自成大军进入河南后,他有著名的“四劝”:一劝除暴安良,招贤纳士,收拾民心;二劝宣传教育大众,开展舆论战;三劝整顿军纪,秋毫无犯,惩治贪官污吏,安抚百姓;四劝身体力行,仗义疏财,以家财拯济灾民。这“四劝”为河南民心所向,以至河南百姓是奔着李岩去投奔李自成的。李岩平时深谋远虑,不贪财势,特行卓立,遂为贪腐的新贵牛金星等嫉恨。
史书载:“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又独于士大夫无所考掠,金星等大忌之。定州之败(公元1644年4月25日大军退出北京,再败于真定,三败于定州),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招诸将议,岩请率兵往。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人下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者(当时迷信预言的谶语,‘十八子’李姓公子也,当得天下。这就是李自成猜忌李岩,必欲杀之的原因)?” “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群贼解体”。
李岩之死,决定了李自成大军最后的命运。因为河南民众是奔着李岩来参加起义的,现在李岩死了,宋献策出走,刘宗敏留居河南,都摇旗离队,大军一哄而散。杀害李岩这样杰出的人物,一位对起义造反作过重大贡献并可能作出更大贡献的人才,竟被自己的同伴摧残了。其实质是起义军内部,两种思想文化势力的内讧。原始造反派和极端利己者,以暴力剥夺了远见派的发言权,封杀了他们正确建议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事业准备了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