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气得以净化(2)

战争,常常是社会风气的清洁剂。尤其是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后,一切都改天换地了,社会风气仿佛一下子净化了不少。

史籍上有关各个朝代社会风气方面的记载不多,但还是出现了几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期。

一个是汉朝的“文景之治”时期。文景两帝,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百姓生活富裕。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饱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在政治上,文帝“日行一善”,推行“多治国,少权谋”的政策,并且大赦天下,取消肉刑和诽谤罪,因此朝内无内讧。出现这样的局面,是“领导”带了好头。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另一个是“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是个明君,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关心民间疾苦,广开言路,从谏如流,重视农业,实行“均田制”,做到“耕者有其田”。同时,保持“司法独立”,即便是皇室贵族也必须遵守律令,“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短短几年就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在“贞观”年代还有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公元630年,全国判死刑的罪犯只有29人。当时法律规定,处决死囚犯都是在每年的秋天执行的。这年末,司法部门让在押的全部死囚犯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并要求他们在第二年秋天回来服刑。果然到了第二年九月,29个死刑犯都自动回到牢里,等待处死,无一乘机逃亡。

再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这是李世民的重孙李隆基打造的一个清廉社会。在他之前,武三思和韦皇后先后专权乱政,老百姓在动乱中苦不堪言,经过他八九年的治理,人口增长到5290多万,牛羊遍野,百姓丰衣足食,谷价一斗多则一二十文,少则只几文(一斗三十余斤,一个铜板有十文的也有二十文的)。虽然物产丰富,但当朝坚持节俭戒奢政策。比如,朝廷把宫中的车舆服饬,金银器物,珠玉锦绣等奢侈品全部烧掉,禁止采珠玉、织锦绣,违者杖打一百大板。诗圣杜甫对当时的社会是这样描写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惧丰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