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的宇宙
公元前17世纪当《死者之书》被写就之时,埃及文明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体系。古埃及人的宇宙观被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极大地限制了——对他们来说,尘世的生活是短暂的。大多数埃及人十多岁就生了孩子,35岁左右就离开人世。这过于紧凑的人生和迅速更替的世代让埃及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让他们醉心于生命的一连串变化:出生,成长,繁衍,衰老,死亡,然后就是重生。这种循环往复式的人生观被他们身边的自然事物所支持着:日月星辰的起落,尼罗河水的涨退以及植物的生长。这些循环似乎预示着,当人类越过生与死的界限之后,作为这宇宙的一部分,也能像它们一般永不止息。死亡在很多不同的层面上受到重视:它是对个体的瓦解(无论是物质层面上的还是象征层面上的);它是对群体的剥离;它是一个值得去挑战的敌人。埃及人做了一系列的计划去对抗以上的全部情况。在他们的设计中,死亡也可以被乐观地看待为一种改变生命形态的机遇,在一连串的蜕变之中向前的一步,亦或进入崭新生命阶段的大门。在埃及最古老的丧葬仪式之中,就包括了向死者的允诺:“你并未死去,只是活着离开。”其他很多文本也在强调死亡很可能是进入永恒的门户。
因为这样的原因,人生被看做了自然的一部分,而埃及人却是以神话来描述自然环境的。其中一些神话描述了宇宙是如何从一团无形、无尽的混沌之海中诞生,并将之归功于亚图姆神,或者是“拉”——太阳之神。天空和大地被首先创造了出来,并成为了神,以及人类的居所。他们相信自然世界和超自然世界是紧密结合、互相依赖的:这种共存的关系贯穿了从生命到宇宙的始终。埃及国王,作为他子民的代表,向诸神献祭,去供养和取悦他们;相应的,诸神赐予人类生命。按照这种解释,死者也可以复活——那葬礼仪式的开场白说的很清楚了:“在此国王向奥西里斯 献祭……故其赐予‘卡’(灵魂)面包,啤酒,肉食(等等)……”因此,献祭是提供给诸神的,所以他们会供养那些死者。对于现世的人们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一条可以同时接近死者与神明的道路。边界是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跨越的。无论是在人间还是阴间,魔法和仪式都被用来处理超自然的事务。虽然国王往往都是这些国度之间沟通的媒介,但事实上,生与死的转化为打开一个更直接与神圣存在沟通的渠道提供了魔力。
很多社会,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认为人类是由肉身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的。但古代埃及人的看法则更加复杂。对他们来说,人有着复合的,不同的形态,这种概念被成为凯普鲁 , 或者存在的形式。在这些诸多存在形式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肉身,以及其最重要的器官——心脏。是的,是心脏而不是大脑,被认为是人体功能的中心和心智的居所。人的真名和影子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独特本质。同时,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灵魂本质,名为“巴”和“卡”,这两者皆难以解释,因为在现代概念中并无对应的词汇,而且埃及人经过时代演变,自己对它们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卡”通常被理解为生命的能量,经由父母传给子女,世代传承。但他也被认为是每个人的私有,某种意义上的双生,或者说,其拥有者的一个复制。在人死后,“卡”仍然存在于坟墓之中,通过献祭的食物继续维持自己。“巴”则是最接近现代人灵魂概念的事物。比“卡”更进一步的,“巴”代表了人类的个性。在活着的时候,“巴”与人同在,但在人死后它变得更加重要。人们相信它能够独立于尸体自由移动,并且会在白天离开坟墓。很可能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性,“巴”经常被描绘为一个人首鸟身的生物。这种形态也点明了“巴”变化形态的能力,特别是变为各种不同的飞鸟(见180—183页)。“巴”自由行动的能力是《死者之书》永恒的主题,很多咒语都声称那些逝者会以“巴”的形态继续前行(见图1),但无论怎样,它们都必须在夜晚回到木乃伊之内与之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