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楼(1)

从出生到读初中三年级,我都住在乐山张公桥附近。张公桥在乐山很有名,是一座非常漂亮、非常古老的建筑。它建于明代,据说是当时一位姓张的富商出资修建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以取名张公桥。

因为是我读小学时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张公桥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它是一座三洞石拱桥,中间有两个做成“鱼嘴”形的桥墩,造型非常别致,桥墩下面围了一圈台阶。整个桥的下面(河水流过的地方)铺了一层青石板,石板上常年长满一层软绒绒、绿茵茵的青苔。

当开春的河水涨至离石台阶台面只有两三厘米高时,我们每天放学后都会跑到桥洞下去涉水。夏天时,台阶自然就成了最理想的用于乘凉坐的“石凳”。可以想见,儿时的我们,每天放学后,坐在“石凳”上,把赤脚插在“痉人的水”中,河水清澈见底,桥洞中微风习习,小脚板不时踩在软绒绒的

青苔上,自由行走,随意戏水,任性欢闹,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回味无穷的场景啊!

张公桥的上方(紧靠张公桥)是一片被称为“雪地”的田野。“雪地”二字非常好听。实际上它的面积并不大,但在我们看来,它却非常广阔。再加上它有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所以在我们的心目中,那是一个充满了美丽与神秘的地方。它的确非常美丽,非常神秘,它的土质黝黑、肥沃。五月,它是小麦;七月,它是稻谷;十月,它是篝火;冬天是青纱般的薄雾把它神秘地缭绕。那是我们童年捉迷藏、追蜻蜓、抓蝴蝶、撮鱼虾的地方,所以,我们熟悉它的泥土味,知道它的青草香。

今天,“雪地”早已不见了,昔日的“雪地”被那些乐山人变成了中心站、联运站,变成了五金门市、家装市场,变成了“云顶”歌舞厅、休闲娱乐城、洗脚中心。更惨的是张公桥。一座几百年的古桥,不知有多少代乐山人与它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按理说,我们把它作为宝贵的遗产来珍视,作为古老的文物来保护都还来不及呢;但那些乐山人偏不,硬是把它废了。他们不仅拆了高北门的明代城墙(当时看得老子心头滴血),而且还把张公桥的石栏杆打了,用水泥把桥身、桥墩糊了,使一座古雅的散发着浓郁历史气息的殷红色石拱桥变成了一堆不堪入目的灰扑扑的现代水泥墩子。(想起来了,我几岁时的张公桥,它的桥头还有四个“桥头堡”。实际上是用石头砌成的四个小亭子,立在桥两边栏杆的当头,大约有两米高,一米见方,有点类似于神龛,里面还供有神像,常燃着香火。)你说,拆城墙、糊水泥时在任的那些市长、市建委主任该不该拘留、关禁闭?照我说,至少应该劳教一年半才对。

顺便说一句,要是乐山的古城墙不拆,不被破坏,能够保留其原始风貌、古旧本色的话,说句老实话,那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又算得了什么。平遥城墙是泥巴垒的,乐山城墙是条石砌的,其规模、其壮观哪里是平遥可比乎!乐山城墙被毁真是太可惜,太可恨,太可憎了。不要说在四川你很难找到这样的城墙,就是在全中国你也休想再发现与之类似的建筑。妈哟,你说那些 “社制人”、那些“饭店子”乐山佬是不是造罪?作孽?滋恶?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