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共生的世纪?(3)

另一方面,媒体艺术正处于技术的中间阶段,如同亨利·福特时代的工业一样(麦当劳也是一样),它仍在标准化的时期,也就是说,由少数几个文化上趋同美国的全球性公司来确定极为有限的选择。也许是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给我们提供的只是多种不同文化的共同特征。这只是文化生活中非常有限的,可以说是极小的一部分。再过几年,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下,情况会大为改观。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化不是简单地扫除地区、国家和其他的文化,而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举两个例子。厄瓜多尔的一个地方有一群印第安人擅长织造,他们靠出售纺织品设法进入了现代的全球化经济。几十年前,这些背着背包的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的城市里到处可见,有时他们甚至远赴纽约。奥塔瓦洛人(Ofavaleos)很容易辨认:妇女身穿深蓝色裙子,男人披着披风,长长的头发编成辫子。

过去的几十年间,他们发达了,成为厄瓜多尔最有钱的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买得起现代西方消费社会提供的货品。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没有美国化;正好相反,可以说,他们把美国的影响“奥塔瓦洛化”了。青少年像加利福尼亚州他们的同龄人一样,穿牛仔裤和锐步牌运动鞋,但同时又戴他们祖祖辈辈都戴的帽子,头发也按照传统编成长辫子。女人开切诺基吉普车,却穿传统服装。在这里,全球化没有造成同化,而是带来了新的机会,至少使这个新生的印第安资产阶级得以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因素,比如风俗和语言。

我要举的第二个这种调和的例子来自一位英国作家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从遥远的中国拉萨写来的报道。据布鲁玛说,这个城市到处可以听到中国和印度的流行音乐,还有游戏厅里年轻的西藏人入迷地观看的美国录像片中机关枪的“哒哒”射击声。布鲁玛是这样描述西藏的一家夜店的:

装潢看起来有点儿西藏的风格,帘幕的白地上有红、蓝、绿的条纹。歌曲有印度的,也有中国的……有的表演者身穿传统的藏族服装……录像屏幕上放映着好莱坞的影片片断,包括《泰坦尼克号》的镜头和《乱世佳人》里亚特兰大被毁的场景,另外还有可能是旅游宣传片里西藏的通常的景色:民族舞蹈、吃草的牦牛、吹号的僧侣(等等)。墙上挂着《蒙娜丽莎》,旁边摆着一尊塑料制的菩萨头像。

经常有人以为全球化会使世界同化,归入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单一模式,说穿了就是西方的,或更精确地说,美国的模式。若是只看生活中由技术管理的方面,像机场、现代办公室设计和足球场,这话也许不错。但可以确定,在文化上,它会导致一个文化混同共存的多种多样的世界,甚至也许能带来一个调和的世界。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从厄瓜多尔的小镇上和拉萨的夜店里能看出未来的轮廓吗?对此可以反问,为什么不能呢?

这就涉及目前涌向世界各地的移民大潮,涉及那些抵制移民的地方,如欧盟、中国和日本,以及试图同化移民的地方,如北美和澳大利亚。富裕丰足、安定和平的地方和贫穷的地方之间差距越大,从后者向前者流动的人就越多。20世纪发生全球性大灾难之前,只有少数几个欧洲国家的人民听说过世界某些地方的某些国家遍地是黄金,而今天这一点全世界无人不知。移民造成的人类再分布造成了什么文化后果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