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结论

说谎其实是一种经过包装的行为,不会显露出某种明确又典型的征兆。不过倒也并非毫无破绽,罩门就在于言谈举止的改变。测谎机正是主攻这项弱点,追查受测者身体反应的变化。幸运的是,在没有那些笨重仪器协助的情况下,我们一样可以利用这项弱点来揭穿谎言。

为此,我们必须先观察行为的基准线,掌握说谎嫌疑人正常的言行举止。做好准备之后,接下来就要观察可能发生的改变:是否出现了某种新的行为?先前的某种行为是否消失了?某种特定的行为是否改变了?无论改变的样态如何,改变越多就代表越有可能说谎。为了排除可能造成偏离行为基准线的其他原因,我们应当适度地变换话题,仔细观察说谎嫌疑人是否只针对关键性问题显露出异状。

将程序反过来进行也同样有效。当我们故意引诱别人说谎时,可以从两方面去观察对方的反应:首先,对方有没有扯出更多的谎言;其次,对方在说谎时会出现什么举动,这一点才是主要关键。接着,当你话锋一转提到关键性问题时,若是对方表现出与先前说谎时同样的言谈举止,那么他八成是在说谎。

然而,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当人们面对别人的指控时,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是无可厚非的事。正因如此,要从同样表现出行为异常的人中,正确辨别出说谎者与诚实者,看起来十分困难。所幸搭配测谎机进行的罪知感问题测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在提问当中暗藏只有真正的行为人才知道的细节;换言之,只有真正的行为人才会对此有所反应。

倘若要在日常生活中诱使说谎者产生偏离基准线的行为,反射性问题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暗藏弦外之音的陈述或问题来质问说谎嫌疑人,只有真正了解实情的人才会听出话里所包含的指控——说谎者会因而改变言谈举止,而诚实者则表现得一如既往。这就跟进行“罗夏克墨迹测验”(Rorschach test)是一个道理,在面对意义含糊不明的图像时,我们的反应会透露出自我的内心状态。

简言之,有效揭穿谎言的第一项基本原则是:观察行为模式的改变。找个机会仔细地观察一下,你会发现那些改变有多么明显。这项原则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场合,即便对方是来自不同的文化圈也同样适用。手势、声音与肢体语言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经常会增加揭穿谎言的难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谎者似乎较难对付。然而,突然间偏离正常行为模式的现象,我们倒是可以观察得出来。不论在何时何地,面对何人,请留心你的交谈对象是否在言谈举止上出现了什么改变。反复练习,你便能够朝正确的方向迈进。不过,接下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