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知感问题测试
在所有搭配测谎机进行的测试当中,罪知感问题测试是最有效的一种。这项测试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莱肯发展出来的。它的基本构想很简单:真正的罪犯会比无辜者知道更多犯罪的细节,因为犯罪发生时他们就在现场。
实务应用上,会询问嫌犯一连串有关他被控涉及的犯罪细节。在询问的过程中,审讯者会提出不同版本的问题来追问这些细节。例如,“你究竟偷了多少钱?100欧元?300欧元?500欧元?”倘若这位可怜的嫌犯确实是无辜的,那么他每次都会据实回答:“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便不必去细究他的言行在个别问答里的差异。然而,若是嫌犯偷了300欧元,当他听到这个问题时便会发生偏离现象,有可能是心跳加速,也有可能是吓了一跳。这种只有在陈述正确细节时才会观察到的现象,显示嫌犯的确涉及犯罪。
不论询问的内容是关于贪赃的数量、逃亡车辆的颜色抑或是共犯的人数,关键在于,所问的问题必须可以变换细节,以便排除纯属偶然的对某个具体版本产生明显反应的可能性。
罪知感问题测试在日本特别受到欢迎和运用,根据日本司法科学家中山真人(Makoto Nakayama)的报告显示,日本每年进行了大约五千次这类测试,而这些测试的结果也都可以当作呈堂证据。(在欧洲,目前只有比利时的法院承认测谎结果。)这种测试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原因其实很简单:询问七个只有犯罪者和警方才知道的细节,嫌犯基于偶然而对正确细节陈述有所反应的机率为1/16384。其他搭配测谎机进行的测试都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可信度。当然,为此就必须要有一些只有犯罪者与警方才知道的信息,才不至于让无辜者也产生失真的反应。
幸运的是,这种神奇的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完全不用靠机器的辅助。在此,我们可以借助所谓的“定向反射”(orienting reflex)。20世纪20年代,俄国医学家和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发现:当人们遇到了某种对其个人具有意义的刺激,便会产生反应。更准确地说,当人们遇到了他所相信的一些事实或细节时,便会产生反应。这一点正好与罪知感问题测试完全吻合,嫌犯在进行测谎时会对自己了解的细节有所反应。
“定向反射”听起来有些抽象,不过这种机制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举例来说,假设你身处一场派对中,四周有许多人正在交谈,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众人嗓门越扯越大,即便在这样震耳欲聋的环境下,通常你还是能从嘈杂声中分辨出有人在叫你的名字,就算你当时正与其他人在说话也一样。1953年,英国心理学家柯林·彻里(Colin Cherry)将这种奇特的现象取名为“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这是对我们自己相信的事物所表现出的反射动作,而我们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或许每个人实际的反应会有所不同,不过会因此偏离先前的行为却是毫无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