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找出行为基准线(2)

测谎机的原理

让我们想象一下,有人发明出了完美的测谎机,而且这样的装置遍布各地。在求职面试的场合,通过这样的仪器,你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晓得应征者是否诚实可靠。每当丈夫或妻子显露出外遇的蛛丝马迹时,马上就得接受完美测谎机的一番检测。法庭上,不消几分钟便可以完成证据调查的程序,事实上只要定期询问每位国民是否犯了法就一切太平。记者们可以随身携带一台迷你测谎机,短短几秒钟之内就可以确认受访者是否有所欺瞒。在往后的每一场大选里,电视台(甚至视频网站)还可以在现场转播时同步显示,候选人在辩论会或政见发表会上所说的言论是否属实。

虽然这样的“真相时代”尚未到来,可是通往那个时代的道路似乎已经逐渐展开。测谎机并非某种以直觉方式识破谎言的奇迹,它其实只是在测量人体的一些基本反应。进行测谎时,通常会在受测者身上安置一些感应器,借此侦测出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其中一个感应器套在手臂上,测量脉搏与血压;胸部与腹部也会各置一个感应器,测量呼吸的频率;此外,手指还会套上电极套环,借此掌握因出汗所造成的表面电阻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装置根本不算什么新发明。早在1902年时,詹姆斯·麦肯齐(James Mackenzie)便已经发明了测谎机。过了19年之后,才由一位名为约翰·拉森(John Larson)的医学院学生,首次将这种机器拿来做实际应用。然而,从1921年至今,除了机器的造型变得更精简、显示器从类比式改成数字式之外,测谎机几乎没有任何本质上的改变。

1917年,当时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威廉·穆顿·马斯顿(William Moulton Marston,此君后来以Charles Moulton为笔名创造了漫画英雄人物“女超人”,她手握一条神奇套索,凡是被套索捆绑的人必然会吐露实情)发展出了“相关—无关测试”(relevant-irrelevant test),这项测试方法不仅构成了传统的测谎问答,更不断地获得改良。在进行“相关—无关测试”时,首先要问受测者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诸如现在几点、受测者的名字等。对于这些问题,受测者可以大方地据实回答。问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可以测量出受测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生理反应。专业术语称这些测试出的正常反应为“基准线”(baseline)。确定了基准线之后,便可以开始提出一些受测者可能会用谎言来回应的关键性问题。比如说:“你是否偷了钱?”倘若这时受测者的生理反应起了变化,偏离了基准线,那么这些改变便可以被当作说谎行为的线索。

这项测试方法还有另外一种变形,是由另一个方向展开测试。在这个测试方法里,对受测者提出关键性问题前要先知道,受测者在说谎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生理征兆。②例如,先问一些无关的问题:“在你十八岁之前,是否曾经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我们所知,每个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偷过一些小东西。然而,这时受测者可能以为,这应该是一种与人格有关的问题,于是他或许会说谎,回答“否”。此时便能测量到他在说谎时的生理反应。在接下来所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中,若是出现了与这类“小”谎言同样的生理反应,那么受测者就是在这些问题上不诚实。切记,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先找出最重要的行为基准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