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并非所有的外交政策都奉行如此理智、客观以及不为感情所左右的过程。个性、 偏见、主观偏好、人固有的一切智力和意志弱点等随机因素势必使外交政策偏离其理性 路径。特别是在外交政策处于民主控制的条件下,集合大众情感来支持对外政策的需要 难免会损伤外交政策自身的理性。但是,一种致力于理性外交政策的理论必须从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中暂时剥离出来,而勾勒出外交政策的轮廓,展示经验中所见到的理性本质, 删除在经验中也能见到的非理性因素……
国际政治事实与从其本身提炼出来的理论之间的区别就像照片与油画之间的区别。 照片显示能被肉眼看到的一切,油画却并非如此,它至少会致力于显示肉眼不能看到的 东西——人物的人性本色。
政治现实主义不仅包含理性元素,也包括非理性元素。它认为政治现实中充满了偶 然因素以及非理性因素,并且指出它们对于外交政策的典型影响。然而,如同所有的社 会理论一样,它认为,为了达到理论性的理解,应该对政治中的理性元素加以强调,因 为正是这些理性元素使得现实得以能够上升为理论。政治现实主义者所展示的理性外交 政策的理论建构是任何经验现实都难以达到的。
与此同时,政治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外交政策就是好的外交政策,只有理性的外 交政策才能将风险最小化,从而将利益最大化,因而既符合审慎的道德规范,又符合政 治上对成功的要求。政治现实主义要求政治世界的图片描述和油画描述尽可能地相似。 它意识到好的也是理性的外交政策和事实上的外交政策之间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差距,但 它认为理论应该关注于政治现实中的理性要素,而外交政策也应根据自己的道德和实践 目的保持理性。
因此,认为实际的外交政策经常不会或者也不能与书中的理论相符的观点并不是在 反对该理论。那种观点是对本书意图的误读,本书并不是要对政治现实作出不加区别的 描述,而是要提出一个国际政治的理性理论。例如,现实中很难发现完美的权力均衡状态, 这一事实非但不会导致该理论的失效,反而使人们认识到,现实情况不可能与理论完全 一致,而是必须被作为一个接近理想条件的均势系统来加以理解和评估。
3. 现实主义认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具有普遍适用的客观属性,但是它并不赋 予这一概念一成不变的意义。利益的观念事实上是政治的本质,不受具体的时间地点的 影响。修昔底德从古希腊的经验出发,宣称“国家之间抑或个人之间,最可靠的联系是 利益的契合”。19 世纪索尔兹伯里勋爵对此观点表示了认同,认为国家间“唯一持久的联 合纽带”在于“没有利益的冲突”。乔治·华盛顿把利益确立为政府的普遍原则:对人性稍加了解就会知道,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利益都是首要的指导原则;几 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此影响。公共美德能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情境下激励人遵 循纯然无私的行为原则办事;可是,它并不足以使人持久地遵守这些社会义务的约束 和责任。很少有人能够长期牺牲个人利益或好处而满足公共福利。在这方面,仅仅 谴责人性的败坏是徒劳无功的;事实就是如此,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人民的经验都证 明了这一事实,对此,在我们不能改变人的本性之前,只能尽可能地提高人的素质。 而任何制度,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些原则所导出的真理之上,都将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