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约法省刑
战国中期,齐国稷下学宫有一个“黄老学派”,其理论基础是《老子》,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这种思想在那战乱纷纷的时候没什么人在意,秦始皇的大破大立与黄老学派则根本对立。进入汉朝,人们反思秦朝暴政,才开始注意到这个学派。
刘邦是个粗人,当上皇帝难免得意忘形,但他有一个帝王难得的优点,就是虚心。陆贾是个书生,像孔子当年一样进言礼乐治国,刘邦不屑一顾骂道:“老子骑在马上打下的江山,跟诗书有个屁关系!”陆贾的口才显然比孔子好,反驳道:“如果秦统一天下后行仁义,陛下您怎么能够得天下?”刘邦一下怔住了。接着,陆贾写一系列建言,重点总结秦始皇过于作为的教训: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在总结秦始皇“有为”之害的基础上,陆贾描绘“无为”的前景: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敝。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
陆贾这些话说到了刘邦心里,刘邦随即接受黄老思想,制定“无为而治”国策。当时主要大臣如萧何、曹参、陈平等,也都“好黄老之术”,上下官吏基本做到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民众的干预。
萧规曹随,刘邦的后人继承“无为而治”方略。窦太后是刘恒的皇后,刘启的母亲。她也信奉黄老之学,因此刘启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有一次,她考问博士辕固生:“《老子》是怎样一部书?”辕固生不识时务,轻蔑答道:“不过是平常人家读的,没什么!”怎么能如此轻视《老子》呢?窦太后大怒:“难道一定要司空城旦书吗?”这话斥责儒生轻狂,比诸司空狱官,城旦刑法。辕固生耷拉下脑袋,转身离开。不料,太后怒还未消,喝住他,要他到猪圈里与猪搏斗。刘启体谅辕固生,悄悄给他锋利小刀,将猪杀死。但刘启在位16年,始终没用这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