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少年(6)

没有人提到父母的缺失、爱的缺失、寂寞的生活对王家少年的潜在影响,这些原因在乡村,是极其幼稚且站不住脚的。而乡村,又有多少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少年啊!谁能保证他们的心灵健康呢?

在言谈之中,建昆婶很容易就把角度转换到道德上。杀人偿命固然是法,但在深层思维时,人们对这件事的判断仍然是从道德角度去审判。譬如在讲到做假证的几个人时,建昆婶很自然地讲述了这几家的其他遭遇,以此来印证道德败坏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报应。另一方面,也作为支撑判断他们错误的理由。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感觉,仿佛一种最古老的东西仍然存留在乡村的大地上,那就是原始正义。它隐藏在日常生活与所谓法律时事背后,是不间断的。人们依据这些来进行基本的判断。好有好报,坏有坏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我不禁怀疑起我自己来,也许,只是因为王家少年杀害的是82岁的老太,她行将就木,不值得搭上一条年轻的生命,所以我才本能地产生同情。如果他杀害的是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我的心态也许会是另外一种。在根本上,我也是轻视生命的。

通过重重关系,终于获得了见王家少年的机会。我很紧张,有很多的疑问想问他。铁栅门打开,一个少年从门里走出来,戴着手铐,单薄、瘦弱。他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面似乎没什么感情。他坐到对面的凳子上,又看了我一眼,但很快又低下头去。那是怎样的眼神呢?害羞?寂寞?绝望?我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少年——或者,已经是青年了,却仍然是一张少年的脸,连胡髭都没有——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单纯、善良、内向的孩子。甚至,还有些教养。

我忽然无法张口,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回到村庄那么久,听了那么多悲痛的故事,我都没有哭出来。可是,在面对一个杀人犯时,我一下子崩溃了。看着他,一切的原因都不是原因,而所有不是原因的因素又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我无法想象他挥动着锄头、砖头杀人的场景,那样的残忍和眼前这个少年完全不符合。

我又能问些什么呢?一切的询问都是苍白的。谁能弄清楚,那一个个寂寞的夜晚在少年心里郁结下怎样的阴暗?谁又能明白,那一天天没有爱的日子汇集成怎样的呐喊?而又有谁去关注一个少年最初的性冲动?我该以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他呢?我不清楚。我很迷惑。同情?愤怒?心痛?当面对这样一个罪犯时,这些都是太过简单的词语。

2009年4月,终审判决书下来了:王家少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