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1)

1990年始,穰县开展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村庄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村庄建设发展迅速。在道路建设方面,群众按照“想要富,先修路”的思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1997年,打通所有村庄的主次干道和进户道。2000年,全县1 008个自然村打通主次干道3 094条,全长27万米,实现了村村通汽车。随着农民对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建设局村镇办自1995年始,在各乡镇推广农村建房通用图纸12种3 200套,实施村镇规划,建起排房,修通了村内道路。群众住房结构由过去的土木结构变为砖混结构,不少农户盖起了楼房,部分农户还建起了商业用沿街门店房。至2006年,穰县共修建乡村水泥(油)路1 493.36公里,578个建制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

——《穰县县志·村镇建设》

废墟

拿着老屋的钥匙,我和父亲准备再次回去“寻宝”。这是每年少有的几次打开老屋的时刻,奇怪的是,每次都能发现一些宝贵的东西:一张旧相片、小学的作业本;有一次居然找到了上初中一年级时的一本日记本,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它的存在;或一本破旧的连环画,那是上小学时父亲出去做生意回来带给我们的,但后来却因为我们过于着迷而被父亲扔到堂屋的顶棚上。

从梁庄到吴镇学校的道路,我走了整整五年。沿着村里坑塘边的道路走出村子,上公路,公路入口处是梁光栓家盖的一个小土坯房,极小极小,也没见用过,却成了梁庄村最明显的标志;经过吴镇北头回民区,沿路有茶馆、羊肉店、小百货店;拐进镇上许家那条小道进镇子里面,路边有一个站起来就能看见人的厕所。在其中一个小路口,有一大片半人高的刺玫花。每年夏天,它都开出粉白的花,香得刺鼻,但很美。然后,就是吴镇的主街道,新华书店、供销社、五金店、乡政府。紧接着,就是乡中心小学和初中了。这条路一共有两公里多,我每天都要来回走六趟。

和父亲从吴镇里面沿路走来,我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父亲说,那是镇子南头,这是镇子北头,那是街上许家……我很茫然,虚飘飘的,脚仿佛悬在半空中,怎么也不踏实。

到了新公路的交叉口,父亲说,这算到咱村了,这沿新公路的房子都是咱梁庄盖的。一排排崭新的房屋,有两层小楼,有平房。屋前都是水泥浇铸的大院子,高门楼,卷闸门,非常气派,中间间或夹杂着一些旧的房屋。父亲给我一一介绍:这是光听家的,那是梁光东家的,“坏蛋儿”家的,“亭子”家的……父亲说这些都是新宅基地,他们留在村里的那些老宅基地要么便宜卖给了别的人家,要么干脆不要了。

通向老屋的路几乎被杂草封住,我们蹒跚而过,竟有几次被草根绊倒了。打开老屋的门,灰尘扑簌簌地往下掉。站在堂屋中间,看着一件件熟悉而陌生的物品,我百感交集。靠后墙是一个泥糊的长条几,上面摆放着许多东西。中间放着毛主席像,配在两旁的是挂在墙上的对联,两边是放有家庭照片的镜框。条几下面是一个个小格子,里面可以放各种物品。条几前面是一张方方正正的大桌子,春节时摆放供品,平时会放一些杂物,也是我们写作业的地方。北方农村家庭大多有这两样东西。在大桌子的正上方,便是父亲用竹子和硬纸糊的那个顶棚,为的是防止房屋梁上掉下灰尘,上面扔着至今仍让我们心痛的连环画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