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通胀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曾有一年美国的通胀达到了15%,而就在这些年份里,货币幻觉的不幸后果集中体现出来。作为高通胀的折射,1981年美国部分抵押贷款的年化利率涨到了20%的水平。其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通胀调整之后,按照固定利率偿还的抵押贷款在一开始时的实际还款额会异常高。传统的固定利率型抵押贷款在贷款存续期内都要求贷款人持续还款,还款额以货币计价。一旦物价长期保持每年15%的增幅,那么10年之后就会变成现在的4倍,一个30年期的抵押贷款整个存续期满时就会增长66倍,这也意味着抵押贷款在最初开始还款时额度较高,而随着存续期的缩短,还款的实际价值会大幅降低。
因此1981年人们很难买房,因为最初的抵押贷款还款额异常高,差不多等于房价的20%。如果一个人现在掏不出钱支付前期费用,那么日后还款额再低也无济于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要么把整个抵押贷款都与通胀挂钩,要么就让住房所有者以货币计价的还款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这样的话其还款的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能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另类的抵押贷款形式并没有被公众广泛接受,其中部分原因是有些所谓的金融专家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消费者顾问杂志《消费者报告》上宣扬,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签订有可能使其负债程度增加的抵押贷款协议,他们所指的负债增加其实是以货币计算的,人们根据实际通胀情况调整后的债务总量是会持续减少的。
很明显,货币幻觉也影响了这些所谓的专家。1981年,由于抵押贷款存在重大缺陷,所以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相对较低。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多数城市都出现了快速的房价上涨,这其实就是全球通胀减退的效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解决了抵押贷款融资难的问题。
美国政府第一次发行指数型政府债券是1997年,当时他们面临着对公众进行投资者教育的一场艰难的战斗,因为公众都很难理解指数的含义。《消费者报告》聘请的专家们再一次建议人们不要购买美国的指数型债券。时至今日,通胀指数挂钩型债券仅占到美国公开付息债务的2%,美国的私营企业还从来没有发行过指数型债券。
1997年发行这种债券时,美国政府决定仅将债务本金与正向发展挂钩:通胀可以导致本金的增加,但是通缩不会导致本金的减少。或许这种决策反映了政府对货币幻觉的充分认识:即便在真实回报为固定值的前提下,人们还是不愿意参与那种在有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自己“损失金钱”的金融方案。因此,美国的指数型债券无法成为私营企业效仿的榜样,因为它们无法保证发行人在通缩时的权益。进一步来讲,税收体制也没有和通胀指数挂钩,所以一旦通胀加剧,债券持有人的通胀收益也会大幅增加,他们也要因此缴纳更多的税款,所以单纯把债券与通胀指数挂钩并不能有效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思维框架的重塑,让人们真正接受指数型会计单位作为基础经济计量单位,那么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