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
从2003年一直到2006年下半年,过了三年多,我们才引入属性,这是一个革命性变化,为什么这么久?一方面,淘宝小二对业务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商品管理的本质是分类(再深究一步,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匹配供求关系) 今天很多小二都能回答出来,
少;另一方面,商品数量是逐步增长的,这个问题到2006年才变成一个会“死人”的问题。对产品经理来说,问题总是太多,资源总是太少,所以,什么问题是会“死人”的,才会优先解决什么问题。在2004年、2005年,用类目分下去,还不会“死人” ,到2006 年商品数量已经破千万了,意味着这样分下去就没办法分了。
这时候,淘宝有一个传奇的产品经理—— 一灯,提出了属性的概念,属性很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与类目相比,属性更离散、更灵活,类似Tag,一个商品只能属于一个类目,但可以有多个属性。今天大家都能一下子想到这个概念,但在2006年却实属不易。
品牌是一个属性,性别、颜色、尺寸、材质也是属性……属性下面会有值,即属性值,比如品牌下面有杰克琼斯、耐克、诺基亚、苹果,所以,属性的本质还是为了分类。
其实,最早有属性的类目是食品,淘宝上卖食品,食品监管部门说食品有些标准化信息是必须有的,比如,批文、生产日期、健字号。当时对食品类目做了十几个属性定义,每个商品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值。最早这个属性只是用来描述的,而不是用来分类用的。淘宝的很多产品,都是灰度发布 ② 的,比如先用个别类目做属性的试点,就是一个例子,虽然这个例子有点被动,但思路很有价值,可以小范围试错、优化,成熟之后再大规模推广。
回到属性,我们讲到类目之外又有了属性,属性下面有属性值,其实有的属性值还会变成子属性。子属性是为了更好地分类,比如像品牌和子品牌(或系列)。品牌是属性,阿迪、耐克、匡威是属性值,同时,阿迪又会是一个子属性,它的子属性值为 Performance系列 阿迪又会是一个子属性, “(三条纹) 、Originals系列(三叶草)和Style系列(圆球形LOGO)”。如果没有子属性的概念, 那又会出现没有子类目一样的情况, 太多的属性值并列,导致无法筛选。
品牌和系列,在现实中也是有从属关系的,比较适合把系列挂在品牌下面, 这样一个品牌有相应的系列, 另外一个品牌有另外相应的系列,所以说,属性和类目一样,也是一棵树——属性树。这是属性与简单Tag的差别,Tag没有结构,更加松散,上亿的商品没有办法用如此松散的Tag来管理,所以,属性有结构,并且也有级数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