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5)

走到测试隔间跟前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只见垂头丧气的老弗雷德看看我,又看看证件,再看看我,再看看证件。

迷思线索:包括文化以及亚文化中那些关于性别的迷思。这个文化中关于性别的迷思包括以下的一些原型:某一性别是较柔弱的、金发美人是愚蠢的、某一性别是坚强而寡言的、某一性别是更优秀的。历来的多次妇女运动浪潮所挑战的,正是这些关于男性优越性的迷思。

权力运作的线索:包括交流模式、交流技术、进攻性、自信心、坚持、野心。

性倾向的线索:在主流文化中,这种线索表现为异性恋强迫(在同性恋文化中则表现为同性恋强迫)。因此,许多希望以女性身份蒙混过关的异性恋男性变装者会和另一个(着男装的)男性约会。当人们看到两人中的“女人”时,便会想:“穿着裙子,又挽着另一个男人的手,所以一定是个女人。”如果这同一位男性变装者想要在一个女同性恋酒吧里以女性身份蒙混过关,那他就得和一个女人“约会”。

我还记得手术后那年的国庆日,我和当时的恋人丽萨在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手挽手地走回家。我们当时互相倚靠,一副甜蜜恋人的姿态。这时迎面走来一家人,爸爸妈妈和三个年少的儿子。“瞧啊,是一对基佬!”一个男孩说。“不对,两个都是女生。”另一个男孩反驳。“够了,你们俩!”父亲咆哮道,“其中一人铁定得是男的。这可是在美国!”

性(行为)和社会性别(阶级)是不同的,而根据每个人用于认定性别差异的不同指标,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一定彼此依存。想象所及,社会性别(性别系统)的种类可谓无限。衣着的性别,神授权利的性别,彩票抽奖的性别——有多少种分类法,就可以有多少种性别。但是在我们的西方社会中,人们全都拜倒在科学之神的脚下,其他种类的性别都无足轻重。

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是依据任何一种身体组合——比如基因、荷尔蒙、外生殖器、内生殖器或者其他某种身体或化学的物质——而对个体作出的分类。对生理性别的信仰其实是对身体在决定身份过程中的至上性的信仰。当大多数人说“性别”(sex)的时候,所指的就是生理性别。而因为“性别”(sex)这一称法,我们忽略了社会性别(gender)的其他许多方面,而把特权给了生物属性。

因此,各种各样的社会性别(gender)在本质上并不是性别,而是系统性地进行阶级划分的标准。而生理性别(sex)则高高盘踞在这一系列概念的顶端。“男性”“女性”“阳刚”“阴柔”“男人”“女人”“男孩”“女孩”这些词汇更是让这一大堆塞满房间的种子更加可观。这些词汇并不描述任何性行为,它们都属于社会性别的范畴并且是高度主观化的,其含义取决于遵循哪一个社会性别系统。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解释我们的社会为何如此执著于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衔接。我认为更普遍的问题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为何赋予了生理性别如此之多的价值。

我们并不仅仅把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搞混。作为一种文化,我们被鼓励把性(行为)和金钱、成功、安全等等相提并论。通过满足一个人的性幻想来推销商品(商品乃是资本主义制度中成就的顶点),我们的文化精于此道。

改变性别的过程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饶有趣味地脱离了为男/女、弯/直的受众所设计的广告迷宫。我得以摆脱天花乱坠的宣传来看待性别,得以摆脱让人心动的魅惑来看待广告。它们都不适合我,尽管它们全都在向我招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