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外化,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因而也是制度的存在物。而制度来源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互动,并赋予社会关系合法化,制约着人本体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因此,制度构成人发展的现实空间,直接决定人的发展,实现人本质属性的全面彰显。
(一)制度是人本质属性的外化
制度是人活动的产物,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费尔巴哈曾经把人看成是感性的存在,完全忽略了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本质是活动。人第一次能动地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而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因此,人依存于社会关系而存在。而“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共同活动”,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合作的存在前提必须是有序、稳健和达成共识。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因为资源、价值观和利益等发生冲突,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合理的制度结构,降低冲突的可能,保障合作的无障碍运行,实现人的本质属性。如果说合作产生了制度的可能,那么冲突就产生了制度的必然。同时,人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在长期实践中,规范社会关系,设计相应的制度安排,规定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式,遵循了马克思所说的“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
因此,人的本质属性构建了制度,制度又表现为人本质属性的外化,是社会化的人与人的结合方式,是稳定和规范的社会关系,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本质又是一种制度化的生活。
(二)制度制约人本质属性的展现
制度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活动,界定活动范围,提供活动空间,规范人们的社会关系,构成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世界。人依据制度界限,明晰自由的边界,寻求发展的方向,保障界限内合理的自由,构造“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通过激励和惩罚措施,明确人的行为方向,影响人的偏好,激励或是制约人本质属性的发挥。实践证明,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一样的激励效应,“专制制度唯一的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性的发挥,制约人知识性的显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制度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并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现实基础,使人切实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制度也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同制度下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封建制度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的依附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以人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所有制结构看,共有制表现为以信为基础,以“利他在前,利己在后”为原则,彰显人性本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中,信托关系作为共有制的一个有效制度安排,实现了共有制的诉求,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兼顾公平与效率,通过知识集成,实现资本民享,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