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日本人”的东方主义(3)

后来,新渡户稻造曾这样回忆年轻时的情况:

我第一次到东京是明治四年

明治四年为1871年。——译者注,那时日本的学问基本上处于荒芜状态。很少有人去阅读《论语》《孟子》,更不用说我国的语言了,关注它的人少之又少。

新渡户稻造,《英语及英语文学的价值》(《内观外望》)。转引自佐伯真一《战场的精神史——武士道的幻影》(NHK丛书)。当时,所谓“学问”是用外语习得的。在美国大学接受教育、与美国人结婚的基督教徒新渡户稻造与其说是一个“国际人”,毋宁更加接近“美籍日本人”。在《武士道》的“序言”中,新渡户稻造指出,妻子、朋友常常向他打听日本人的习惯,为回答他们的问题,他写作了这本书。那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人都知道“骑士精神”,为与它作对比,他想阐明日本的“武士道”。

在《武士道》中,新渡户稻造对比了日本的皇室与英国的王室、水户光圀

即德川光圀(1628~1700),日本江户时代前期水户藩的藩主,人们也称之为“水户黄门”(“黄门”乃中纳言的中国式称呼),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地方诸侯。——译者注与柏拉图以及上杉鹰山

上杉鹰山(1751~1822),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大名,米泽藩藩主。在藩政改革方面有诸多的建树。——译者注与腓特烈大帝。在与西方的比较中,由于他未能在西方找到与“忠”并列的“日本道德的两驾马车”之一的“孝”的例子,所以不得不割爱(增补第十版“序”)。当时的美国,许多知识分子对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边沁式的功利主义)侵蚀古老而美好的传统而感到十分忧虑(无论哪个时代,人们的不满都是相同的)。对自认为是欧洲文明直系子孙的美国人来说,那个“传统”就是中世纪的价值观,那时,基督教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