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四九年,李斯特完成第一号协奏曲初稿时,他已经开创了“交响诗”的形式,重新思考了古典交响曲承袭的奏鸣曲形式。“交响诗”是更紧密的交响曲,去除掉了本来分乐章的习惯,让一种情感、一个意念贯穿整首作品,相应地,让同样的主题在作品中前后回荡,一气呵成。
第一号协奏曲表面上维持了四个乐章,但四个乐章中间都不停歇,而且四个乐章加起来只有不到二十分钟,差不多是贝多芬第五号协奏曲一个乐章的长度,开头的主题又在四个乐章中反复流窜,在在显示,李斯特心目中,这其实是一首“钢琴协奏交响诗”。
巴尔托克看得很清楚:“这是历史上第一首完美实现‘循环奏鸣曲’形式的作品,一个主题从头到尾以变奏原则处理。”可是这首“协奏交响诗”却还是挂上了协奏曲乐章结构的旧招牌,没有以崭新的面貌凸显,为什么?
一个原因可能是,和另一首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一样,这首协奏曲太复杂、太丰富,以至于李斯特找不到单一的标题来定性其内容,可能也舍不得只用一个标题来范限这首曲子的意义吧!在这里,李斯特清楚浪漫主义时代标题音乐固然有其提示音乐灵感的好处,同时却也有其太过局限音乐感受的坏处。
一八四九年写了初稿,一八五三年又有了第二个版本,再等三年,才出现李斯特觉得可以公开问世的定稿。那时,李斯特搬到了魏玛,不再是巴黎众多音乐家中的一个,而是魏玛的“音乐之神”,欧洲各地音乐爱好者纷纷前来朝圣,年轻钢琴好手也必然要来取经。嘲笑过肖邦管弦乐法不及格的柏辽兹特别从巴黎到魏玛跟李斯特合作,证明了李斯特崇高、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是李斯特耗费最多心血的作品,也是他最自豪的作品。每次演奏这首作品,一开头他会配合主题低声唱着:“你们没有人会这个!”没有人会像他那样演奏,没有别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李斯特,确实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