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13)

2010-7-17 上午 晴

这是最后一次在日记中做摘抄,觉得以后还是做一个专门的摘抄笔记更好,这样更加方便阅读。

今天是7月17日,距离“TN·文学之新”比赛的报名截止日期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8月还要回博乐办“残疾证”肯定会耽误一星期的时间,一定要加快速度。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透过车窗玻璃看见的景物轮廓,退到远方,却没有消逝,但已经黯然失色了。尽管火车继续往前奔驰,在他看来,山野那平凡的姿态越是显得更加平凡了。由于什么东西都不十分惹他注目,他内心反而好像隐隐地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这自然是由于镜中浮现出姑娘的脸的缘故。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这当儿,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雪国》

2010-7-26 下午 晴

早就听说《阿凡达》非常优秀,昨日一观果然名不虚传。虽然没有机会去看3D版,但是能安静地看完一部将近3个小时的电影,对我来说,这样的机会已经十分难得。

看到近些年的华语电影,你会发现,中国电影真的崛起了!而看到《阿凡达》、《2012》你会发现,中国电影恐怕只是“爬起”。

如果说中国的电影不够优秀是因为技术的限制或者资金的支持不足的话,看完《阿凡达》我觉得还要加上一条:“理念极度落后。”

如果说曾经的科幻题材就是用钱燃烧出一个耀眼的特技舞台的话,如今科幻题材却不再是特级的舞台,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当无知的人类还在疯狂开采着地下无穷无尽的更深处的宝藏时,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挖好一个更深处的坟墓。当地球已经无法承担这种开采后,人类就会无情地向下一个星球伸出魔爪——潘多拉星球。

《阿凡达》里很多绚丽的特效镜头让人目不暇接,可我倒觉得单纯地说视觉效果的话不如《2012》给人的震撼大。相反,我倒是对两个既不绚丽也不震撼的桥段感触颇深。

第一个画面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当看着将军(影片的大反派)掐着杰克(影片的男主人公)的喉咙问他“背叛同类的感觉怎么样?”的时候。因为这幅画面突然让我回想起《金刚》刚刚在中国上映的情形;无数男女老幼坐在电影院里或者电视机前,每当金刚击落一架飞机或者摧毁一辆坦克时,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地鼓掌叫好,有的则干脆探讨起金刚该如何更加快速高效地消灭人类。当时的我年级还很小很小,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年纪小所以不晓得那些飞行员其实也是有父母,也是有妻子有孩子的,所以才会跟着叫好。现在确实很鄙视那时候的自己。

我现在不知道当时这些人在计划如何消灭人类时是不是忘记自己原本也是个人类,而非灵长类。金刚攻击人类并非是为了所谓的“保卫爱情”,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自卫。可是大多数的观众却喜欢看着自己的同类,自己的同胞,这些保家卫国的军人死于非命,这是什么心态我现在确实很难理解。

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当影片结尾部分,杰克因为缺氧而瘫倒在地上并且快要窒息死亡的时候,佐伊(影片的女主人公,阿凡达人)冲进来为杰克带上氧气罩。杰克从死亡边缘爬了回来,然后躺在佐伊的怀里彼此亲吻。这幅画面让我觉得词穷,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因为受伤而双腿严重萎缩的人类,躺在一个比自己大两倍有余的蓝色妖精的怀里,两人彼此亲吻。这幅画面多么不可想象,可是它不会带给我们丝毫的怪异和突兀,反而比那些要死不活的言情剧纯粹得多。这不是《金刚》里那种用新鲜感支撑起的不能称之为爱情的“爱情”,也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种用悲剧渲染出来的爱情。这是跨越两个物种的、真真正正的、毫无加工的爱情。我相信,它有成为经典的理由。

看电影的时候不光要体验电影的快乐,我们应该去看作者或者编剧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这是看电影的真正意义。而不是看到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屠杀就爆发出原始的本能,变得热血沸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