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克林顿作为罗兹奖学金获得者留学牛津大学,在还差两个学期就能拿到学位的时候来到了耶鲁法学院,因为他决意要在最聪明、最优秀的美国同龄人中证明自己的实力。他期待有朝一日能回阿肯色州参加公职竞选,最终成为国会议员并进军华盛顿。如果成功了,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片大好的政治前程。自高中时起,朋友们就一直说他将来注定要入主白宫。但是从牛津回来之后,克林顿了解到,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就需要获得美国权威机构的支持。对他而言,1970年的耶鲁法学院是一个可以直通目的地的完美落脚点。
那一年,尤金·麦卡锡因为传统的民主党人的抵制而泥足深陷,而罗伯特·肯尼迪也已遇刺身亡,康涅狄格的参议员竞选让他们的追随者重新燃起了希望。时年38岁的约瑟夫·达斐曾是神学院学生、自由派组织美国民主行动的领袖、伦理学教授、民权运动和越南和平运动的坚定参与者。肯特枪击案以及总统将战事扩大到柬埔寨的行径使人们的反战热情越发高涨,反战队伍支持达斐竞选。他们认为,除非国会中的反对票足够迫使总统采取行动,否则这场战争永远也不会停止。此时的达斐陷入进退两难之境:要在民主党内部诸多竞争因素当中找到一片中间地带,同时又能够吸引独立选票;要引发根本的政治和民权改革,同时又不引起白人中产阶级选民的反感。作为改革论者和南方民主党人的克林顿,在自己的整个政治生涯中也一直面临这样的难题。
在三方较量中,达斐败下阵来。他的对手是在任参议员、独立派人士托马斯·多德和共和党议员小洛厄尔·韦克。克林顿从达斐的竞选活动中获取了非常全面的实用政治知识,赢得了大批追随自己的朋友,这些人先是帮助达斐竞选,后来又满怀热情地赶到阿肯色州去帮助克林顿参选。
11月选举日之前,克林顿几乎一直在旷课。从黎明时分直到午夜,他不停地为达斐的选举奔忙着,然后从第三国会选区纽黑文总部返回长岛南部的住处休息。他和三个室友在海边合租了一所房子。选举日后,他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多少改变。室友们发现他会看书直至深夜,开始还以为他在看法律书,后来才知道他是在看小说。他的睡眠不足5个小时,忙着给数不清的前女友写长篇大论的书信。克林顿考试前会临时抱佛脚,每次突击学习几个小时就能通过考试。
刚到纽黑文几周,人们就发现他具有非凡的魅力,能够吸引大量不同背景的人。他听取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知识,然后以自己高深的见解和历史感来回应他们。克林顿具有非比寻常的移情能力,这令人们神魂颠倒,对他如痴如醉。南希·贝克瓦克就是一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的人(不过她跟希拉里的关系要比她和克林顿的关系更密切)。“我从未见到过像比尔那样兴趣广泛、头脑灵活、魅力四射的人。他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效率极高。他对世人的爱像小说家的爱一般,他能记住他们身上特别的地方,他倾听他们的谈话,然后用无比巧妙的方式回应他所听到的东西。他很风趣,善于观察,对聪明人和不聪明的人他同样关注……他努力跟人们交谈,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他天生就适合从政。人们会问,‘好吧,你难道真以为他会成为总统吗?’当然!我认识他还不到两个小时就被他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