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琴曲(2)

今晚,我仿佛静静地回到皓月之下,从容淡定,心如止水……四周静静的,只有风悄悄地从身边抚过,走在幽静的树林里,听着风远去的脚步声,我禁不住内心的感慨:逝去的风像一代代的生命,曾自由地存在过,远去了再也不能回来,也许无人知道它怎样地飞过。抚摸着明月洒在我身上的清辉,我禁不住想到,几百前、几千前曾有许多生命在这样的夜晚,像我一样,这样月光下徘徊,思索人生,探求生命的真谛,体会着生命的无限美丽。可是现在只剩下我,孤独的自己在静静地走着。

我常常望着幽幽碧空,想起远去的古人们,望着茫茫时空,明月如河流一样静静地流淌着。淙淙沉沉,绵绵不绝。清风明月、飞瀑幽涧、鸟鸣花香一一加入进来,心境随之悠游,流露于指下,琴声愈淡而精神愈足,怡然忘我。 于是,竖起耳朵聆觅那一缕久违的古琴声……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唐代《琴诀》中就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文房四艺里,琴就位列第一。古琴从其初创,以至于他的造型和声音,都跟道家的修身文化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琴文化,就是一部修身文化。

《琴史?释弦》载:“五音之感人,皆有所合於中也。宫正脾,脾正则好圣,故闻宫声者,温润而宽悦;商正肺,肺正则好义,故闻商声者,刚断而立事;角正肝,肝正则好仁,故闻角声者,恻隐而慈爱;徵正心,心正则好礼,故闻徵声者,恭俭而谦挹;羽正肾,肾正则好智,故闻羽声者,深思而远谋,此先王所以贵于乐也。”这里深刻的揭示了琴的五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古人非常注重于内修于身,在正心而修身的基础之后,再操琴,就可以通达幽冥,感格神灵,而通达造化再助益于内修于身。

进了琴社人便觉得安静下来。古朴的红木桌椅,几把古琴悬于墙上,几炷香,几盏茶,袅袅的烟分不清是香还是茶。默然走近,用手指轻轻拂去那上面落满的尘土,不慎拨动了一根琴弦,琴弦顿时铮然而鸣,给了这沉寂的屋子一屋子的清寂。

古琴是倾向静态的、质朴的、空灵的、浑厚的,很多人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所谓大音希声、清微淡远,古人亦说古琴“琴到无人听时工”。

清音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运用不同的弹奏指法,表现不同的情绪和内涵。音乐抑扬顿挫,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各音区的音色也都有细致婉转。

诗人刘长卿的《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人们渴望着内心的平静,渴望着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外,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找到一处安心的净土。而古琴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的方法。而晚上下班回家,在自己独立的小环境下,轻轻抚弄一曲,自己的心情立时沉浸在优雅无挂的氛围中,各种困绕你的烦恼和紧张都消失了。内心平和了,体内各个生理环节逐渐趋于和谐,体内和谐,免疫力上升,百病难侵,这不正是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欲能使人闻之心静,修心及調气。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古琴强调弹琴时平心靜气,调息净虑,心静气平。古人快乐而恬淡的生活,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静下心,慢生活。而这正是古琴可以实现的静心与养生的一大优势。现代人匆忙的生活节奏,已经很难体会古琴的时间态了。遗憾的是,人心不古,琴声式微。放下世间诸多名利,只求自己内心的安宁,正是我学琴的目的,但愿这类人越来越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