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担当》第四章 文化力是倍增器(4)

辛子:因为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最早的称呼叫做彝器。为什么叫彝器呢?古代用陶烧制模范并浇入铜液冷却,将青铜器铸造好了以后,要打破陶范,就是那个模子模范,打破之后这个器形就出来了。出来后有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叫磨砺,用砺石打磨干净,要不然扎手,有毛刺。打磨的过程叫做磨砺,所以后来有“砥砺忧患”这个词。第二道工序是打磨干净以后要“釁”,就是“挑衅”的“衅”。古代写这个字很复杂。“釁”是一个仪式,青铜器是祭祀用的,很庄重,在青铜器使用之前一定要杀鸡祭器,把鸡血涂在新铸的器皿上面,涂血的过程叫“釁”。所以,挑衅就是要见血了。“彝”这个字就是一只鸡被杀了流出两滴血,人的两只手拎着鸡的两条腿。祭祀用的青铜器,经过“釁”的礼仪之后成为一个器皿,这就是彝器。

那么,彝族是怎么来的呢?考古学证实,早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一支向西南方向迁徙,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便形成了彝族。

上古时狭义的“彝族”是专门从事制造器皿的族类。他们对青铜器和铸造青铜是最熟悉的。目前考古发现,出土于泰国的青铜器比我们殷商青铜早,现在泰国出土的青铜器碳14年代测定约为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多年;我们殷商的不到4000年,是3700多年。所以有人考证,说青铜器是由西南彝族从泰国、云南一点一点传过来的。传到中原之后,我们才摆脱新石器时代。泰国东北部地处哀牢山、无量山余脉,铜矿蕴藏丰富,硫化、氧化化合物也丰富,因而炼铜是最好的。乃至于明朝的时候,我们还从泰国进口铜,称为“风磨铜”,用于铸造宣德炉。

为什么叫做“彝堂”?因为有青铜器,而青铜器上有字、铭文,其中还有“彝”这个字,所以就将书房取名为“彝堂”。

另外,“彝堂”是用来比喻什么呢?民国时期研究青铜器断代的有四大家——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号称“堂堂堂堂,郭董罗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名号都带一个“堂”字。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我再凑一个“堂”,就是“彝堂”。当时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书房就用了这么一个名,还请书法家沈鹏先生帮助写了一个书房匾。

中国的文化太高深了。中国文化的渊源,我的感觉有两个特点:一个叫“同心圆”,一个叫“满天星”。“同心圆”是说以今天河南安阳殷墟殷商文化为中心,一圈一圈往外影响周边部落文化;“满天星”是说古代中国的文化哪儿都有,不止中原有。现在大家基本上定论是“满天星”。最早的成熟的文化发源地是在红山,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生活的部落集团创造的新石器农业文化,就是在辽宁这一带。反倒是女真人发源地,长期被称为夷狄之地,那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红山文化有6000多年,它的玉器比良渚文化都早,良渚文化才五千多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