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担当》第二章 重提“中华文明圈”(1)

中霖:我注意在你以往的著述中谈到过一个“中国圈”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你最早提出来的吗?

辛子:“中国圈”这个说法是我在1990年提出来的。当时的背景主要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六四风波”以后,世界格局实际上进入后冷战时期。因为柏林墙倒了,德国迅速统一,美国认为他们已经获得胜利,美国日裔学者福山还写了一部著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这个时候在亨廷顿没有发表《文明的冲突》之前,我就着手在写《诸神的争吵——国际冲突的宗教根源》这本书,作为当时四川人民出版社“世界热点”丛书中的一本。

我为什么写这个?因为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是永远的,文明更长久。所以一旦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整个冷战的格局、阵营、战线和板块发生变化,雅尔塔体系崩解,战后安排出现松动,传统的东西又来了,历史地缘政治的表现又来了。这里面不外乎几个要素,其中一个是文明冲突,即以政党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为表现形式的文明冲突。

这个大家都看到了,比如南联盟崩解。为什么铁托时代能把不同宗教信仰的南斯拉夫国内各民族捏在一起?因为有共产主义理想和南斯拉夫式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管你信什么教,你都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旗帜之下。所以铁托当总统,总理肯定选一个克罗地亚的来担任,议长是黑塞哥维那的,然后领导集团中这个是出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个是出自信奉东正教的民族,这个是出自信奉天主教的民族。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解体,南联盟一散,完了,斯拉夫民族——实际上他们在种族上来讲是一样或相近的,就是因为宗教信仰不一样,受西方挑拨、肢解,最后就变成了不同的民族宗教、政治、军事对抗,打得很血腥。克罗地亚背后是德国支持,塞尔维亚背后是俄罗斯支持,然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民族背后是伊斯兰世界支持,还有美国人支持。所以就出现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之战及科索沃问题。

我在《诸神的争吵》一书里写道,这种冲突不可避免,肯定要回答,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地缘。两大阵营对立时期,势力范围全都分得很清楚,这儿是你的,那儿是我的。比如说在非洲。南部非洲基本上都是西方的,那个时候有反对西方的纳米比亚、罗德里亚、津巴布韦反种族隔绝制度、追求社会主义的左翼游击队,背后是古巴在支持。中部非洲,有中国支持,在坦桑尼亚、赞比亚,中国援助修建了坦赞铁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是苏联支持,跟美国及代理人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势力直接对抗,特别是围绕着以色列问题,立场都分得很清楚。冷战一结束,苏联一解体,传统的历史上的全球地缘政治问题一下就爆发了。

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在1990年的时候就开始提出“中国圈”,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圈”: 一个理论与现实的雏形》的论文。关于“中国圈”,我讲有四个要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