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神辨(1)

唐朝陆羽因为写出一部中国第一、世界最早的《茶经》,而被万千茶人尊为“茶圣”。这部《茶经》共三卷十篇,虽只有区区不到万言,但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宋陈师道《重刻茶经序》)可见陆羽对茶业的开创之功。

就像鲁班之于工匠业,杜康之于酒业,黄道婆之于纺织业,“百工技艺,各祀其主,三百六十行,无祖不定。”已经成为茶行业偶像的陆羽,是否也是茶业界顶礼膜拜的茶神?笔者因为对茶叶研究的兴趣,特别留意全国各地茶区农家和城市里的茶店、茶行、茶馆,发现将陆羽塑像崇奉、焚香祭拜的还真不多,不仅陆羽一生足迹所到之处难见踪影,他没有涉足的南方大部分茶区更是如此。可见,陆羽与茶人心目中能够寄托希望、灵验无比的神明,还有不小距离。最可恨的是,唐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当时卖茶人家烧制了陆羽的陶瓷小偶人,作为消费者买茶器的赠品,倘“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类似今天茶盘上的那些茶宠,每天都要挨受滚烫茶水的浇淋!假如“茶神”灵验,他们如此冒犯亵渎,岂不怕有报应?土地爷、财神关公、观世音菩萨……谁又敢如此待之?

根据唐代李肇《国史补》的记载,与酒神杜康一样,陆羽曾经作为茶神被供奉在茶库、酒库里,后来没有被中国广大茶区茶农和鬻茶者视为神明,建造庙宇、塑像崇奉、焚香祭拜,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时至科技发达的今日,即便进过课堂、被学术熏陶过的人,对待自然天地无法解释的若干现象,依然将信将疑,存在一种不合时宜的“迷信”思想和行为,何况文化本来就不多的普通百姓?所以,“民间中国”修建、重建寺院之风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安溪茶区,几乎每个村庄、每个山头都有这样的庙宇,无论袖珍或是宏大、简朴或是巍峨,都神秘庄严,香火鼎盛,成为茶乡耐人寻味的一道风景。这些庙宇中,有没有供奉安溪茶农崇为“茶神”的神明?如果有,那这些神明又因何与茶发生联系?

相对于其他茶类,安溪乌龙茶受制于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甚,故民间至今流传“看天吃饭”“看天做青”等谚语,是说在采摘制作铁观音茶叶时,如果没有好的“天时”就无法制作出好茶,而因为茶叶质量一旦降低,来自茶叶的收入减少,全家的温饱就要受影响。实际上,“天时”对茶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采摘制作方面,种植管理环节受此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科技水平不高的古代,安溪茶农就把依靠自己“智慧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求助于代表“神秘力量”的神明,表面上看与科学的理性相左,实则有特别的意味在,不可一概以“迷信”论之。

安溪大地的神明谱系有两大系统,一是中国民间普遍奉祀的神明,佛道释之神掺杂,如观音菩萨、土地、关公、神农氏等;一是起源于安溪本土的地方神祇,如清水祖师、保生大帝、茶王公、保仪尊王(大夫)等。前者是安溪移民对原乡文明的继承,后者则形成于安溪先民垦殖安溪的时期,千百年来又有很大发展,表现在信仰圈的扩大、信徒的增加及信徒活动的集中点——寺庙不断分炉分香的发展轨迹上。闽南人素有“逢庙必拜,逢神必敬”的传统,安溪人也不例外,他们既到佛寺拜佛,也到道观参神,同时也到村社守护神的宫庙奉祀,或者干脆把这两类神明“混合”于同一寺庙之中,日夜加以供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