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7世纪30年代的清教徒移民浪潮(6)

1660年君主制复辟后,英国爆发了一场激烈而持久的辩论,辩论的焦点是应该由“绅士”还是“寒士”指挥国王的船舰,哪怕实际上没人十分清楚如何定义绅士。决定辩论结果的关键人物是塞缪尔·佩皮斯。佩皮斯现在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杰出的日记作家,不过当时为人称道的身份是非凡的公务员(国王从共和国那里继承下来的),身兼数职,分别为海军部秘书、下议院议员、新成立的皇家学会的会长。他成功论证了未来的海军军官只有“通过……做所有事情、经历所有事情”才能掌握航海技术——也就是像从底层晋升上来的人那样。他的这一理念一直塑造着皇家海军,至少到了海军上将纳尔逊的时代。纳尔逊12岁就出过海了。我们将在第十章再次简要讨论纳尔逊领导的海军;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组织经验。

温斯罗普绝不是独立分子;相反,他在新大陆创立了一个比清教更清的教派,即较不注重礼拜仪式的圣公会(Anglicanism),力求为英国本土国教树立榜样。想了解他的宗教观,可以去看看《清教老鼠的奇迹》(Miracle of the Puritan Mice)。他的儿子约翰不仅有一本希腊文《新约》和一本《韵文诗篇》(不从国教者喜欢这两本书),而且有一本《公祷书》(不从国教者不喜欢这本书),三本书装订在一起。约翰在1640年10月15号的日记中用赞成的口吻写道,《公祷书》每一页都遭了蛀虫,而另外两本书完好无损。

马萨诸塞殖民化半个世纪后,宾夕法尼亚也开始殖民化。不过,宾夕法尼亚的殖民者主要是非凡的威廉·佩恩领导下的英国贵格会教徒。曾经有人说贵格会创始人是“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中的极端左翼”。“贵格会教徒”的英文“Quaker”,中文意译是“颤抖者”,他们之所以有这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他们号召其他基督徒“用颤抖响应上帝的召唤”。温斯罗普的清教徒只求净化英国国教,而贵格会教徒力争净化整个基督教。我们听说,佩恩熟练地运用手中资金:

……组织了17世纪大英帝国最迅速、最有效的一次殖民活动。1682年,23艘来自英格兰的船到达特拉华河,运来了大约2000个殖民者及其书籍、衣服、粮食和牲畜。次年,又有20艘船运来了另外2000个殖民者。1685年,宾夕法尼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8000。

两次大移民都有双重目的,即创建更好的新社会并获得投资回报。17世纪30年代清教徒大移民的赞助者,从两个失败的“种植园”中吸取教训,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开拓殖民地;佩恩及其朋友还借鉴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种植园”。

17世纪30年代的清教徒大移民,在计划和实施上可以媲美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活动,不管是1682年到1685年宾夕法尼亚殖民,还是1776年到1782年美国作为独立共和国建国。不管是集体水平上还是个体水平上,共和国创建者都展现出了原始清教徒移民的所有四个特点。乔治·华盛顿在从军以及任首届总统期间特别擅长授权委责、解决争议,这两个都是优秀管理者的特征。根据历史学家罗恩·切尔诺的说法,华盛顿还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农民,“他发明了一种犁,管理过一个小型工业村。这个工业村位于弗农山,有一个面粉厂、一个织布店……”美国另外一位国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也非常富有创造力;切尔诺告诉我们:“没有哪位国父像汉密尔顿一样就美国未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描述出一幅如此清晰、如此超前的愿景,也没有哪位国父像汉密尔顿一样设计出如此巧妙的机制把国家团结起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