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第6章 急流勇退(7)

他们的投资理念和普通散户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想赶在大量散户买卖股票之前做出短期的估价判断。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一项投资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少真正的长期价值,而是在众多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下,3 个月或一年之内市场会如何评估它的价值。

实际上早在1936 年,凯恩斯就曾经描述过此类情况。尽管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凯恩斯是一位宏观经济学家,但是巴菲特在阅读凯恩斯的著作时发现他对股市也有相当深刻的见地。事实上,凯恩斯的职业生涯在某些方面和巴菲特极其相像。凯恩斯在职业生涯早期从事过外汇、玉米、棉花和橡胶产品投机,损失了很多钱。痛定思痛,他改弦易辙,成为一位立足长线、有选择性投资的经济学家。他会冷静地观察市场,每天早上起床前都会花上一个小时来分析市场,并为自己和所任教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编撰了一份市场走势档案。他作为国民互助人寿保险协会的主席,在协会年会上的发言对市场价格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30 年代的伦敦广受称道。

在巴菲特看来,凯恩斯在股市泡沫时代能够如此鞭辟入里地说出问题的实质,关键在于他深谙市场之道,知道投资者是怎样拉升或打压股价的。股市本身就集聚了观点各异的人群,每时每刻都有人愿意按某一价格买卖股票。这些投资者每天乃至每小时都在重估股价。然而一个特定的企业,比如迪士尼公司,其经营面貌的变化就要相对缓慢得多。公众对迪士尼著名影片《欢乐满人间》的热情不太可能从周二到周三就有很大的变化,有时甚至一两个月之内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因此,迪士尼公司股价的大部分波动,并非来自公司本身营业状况的改变,而是来自公众认知判断的改变。职业基金经理之所以能够比普通散户领先一步,就是因为他们投资方向的转变比广大散户飞逝流转的想法改变还要快上半拍。凯恩斯曾说过:

我们已经进入三级价格歧视阶段,我们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来预测广大股民的普遍观点。

我们从巴菲特身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广大投资者持有同样的怀疑态度。巴菲特认为公众的投资态度是会互相影响的。大家的行为和想法会互相感染并形成一个集合,在大市场中没有哪个人是孤立的。巴菲特借用一个石油勘探者的寓言来说明这个道理。有个石油勘探者来到天堂门口,却听到一个令他垂头丧气的消息:为石油工人保留的“院子”已经住满了人。正在得到圣彼得的恩准说话时,他大声吼道:“地狱里发现了石油。”说时迟那时快,天堂里的每个石油工人都离开天堂去地狱探宝去了。圣彼得顿时就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告诉他现在天堂里有地方可以给他住了。巴菲特接着说:

这个石油勘探者犹豫了一下,说道:“不,我就不住了,我想自己也该跟他们一起去地狱,谣传背后或许总会有一些真实成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