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某家主流报社,通常要求记者们周一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则召集12个部门的编辑召开会议,选出这一周最为满意的主题。这12个部门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在会议上,编辑们像疯了一样毫无理智地抨击别人的构想,不是说构思老套,就说想法愚蠢,似乎只有自己的构想最靠谱。
报社一位名叫约翰的记者告诉费拉里,这样的争吵每周都会发生,而且一直要拖到周五才能选定出哪个构思最合适。一般来说,周一交上来的50篇初稿中,大概只有9篇稿子能胜出。然后,这些记者为了能够赶上周日的出版,就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地赶稿。时间如此紧迫,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修改稿件的工夫。刊载出来的东西,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费拉里还说,他经常听到一些学生们念叨“有一篇论文或是研究项目第二天就要交了”。他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有哪个导师会让学生们在一两天之内完成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或是一个研究项目呢?真相是,这些学生大多都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以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看来,寻求劣质刺激的不只是胡小懒,也不只是我们身边的“他和她”。拖延,从来不分国度,不分领域。可不管是谁,不管是怎么个拖延法,要承受的代价却是一样的。
不改掉拖延的坏毛病,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就只能继续在拖延里挣扎,在压力和焦虑、熬夜中折磨自己,最后还可能会因为效率低下、做事马虎而遭到“卷铺盖走人”的下场。
学学那些本本分分干活的人吧!不迟到、不早退、不磨洋工,上班时做该做的事,下班回归正常的娱乐生活,虽说看起来不那么“扎眼”,可总在享受稳稳的幸福。这样做人做事,经过日积月累之后,肯定会有一些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