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终结》可以说“不”(2)

小国在阻挠决议时寸步不让,行动起来毫不犹豫。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收场并不完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一些大国的不合作态度、大型工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不妥协等,但最终连一份甚至不具约束力的协议文本都未能出台的原因却是几个让人想都想不到的国家的反对,其中包括委内瑞拉、玻利维亚、苏丹和太平洋小岛国图瓦卢。苏丹代表将富国提出的议案比作“大屠杀”,而委内瑞拉代表竟然切破自己的手指,质问是否只有流血才能表达自己的呼声。他们的行为被视为一场闹剧,但他们的反对之声让本来就一触即发的会议多了几许困惑和不满。大会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只得到了一份“临时协议”的意愿声明,美国、欧盟、中国、巴西、印度及其他大国谈判人员的努力成为徒劳,大会在全球共同承诺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发出了一个消极的信号。

在2011年12月联合国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上,欧盟成功推进了一项协议。但3个月后,波兰否决了欧盟自己制定的气候变化政策,因为波兰对煤有着严重的依赖。

为何拥有否决权对当今小国来说如此管用?一个主要且矛盾的原因是促进各项国际事务合作的组织数量激增。这些组织越多,一国越可能找到机会,在地区性、意识形态甚至是怪诞的问题上有所发挥,而动机经常是短期国内政治的原因,而非出于防御的目的。但小国的否决之所以还能奏效,是因为大国不再像以前一样能肆意挥舞着胡萝卜和大棒,强制推行自己的决议。军事和经济权力的衰退也让小国更少地受制于传统的保护国和贸易伙伴。此外,随着新闻传播途径的增多,小国不再局限在关起门来的谈判中,而是找到新的途径直接面向全球公众,以博得同情和支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