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们频频使用这种被YouTube粉丝称为“过场动画”的噱头,将一部卡通剧变成了一系列可以无限循环的剧集,其中每一段似乎都存在于脱离语境的网络空间,但被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期时长半个小时的电视节目。观看其剧中原型的唯一好处就在于,有机会对编剧们大胆忽略叙事连续性(乃至整个流行文化)的做法高兴一把。
这条后叙事的旅途走得够远,最终完成了一个循环。NBC的热播剧《废柴联盟》(2009年)显然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情景喜剧,讲述了一群对绿谷社区大学不太适应的学生们的故事,只不过他们总在指出自己身处一部电视剧中这个事实。比如某集的开场,就在绿谷社区大学校长宣读完广播公告之后,剧中角色阿布蒂(Abed)—一个沉迷于流行文化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常常扮演观众代言人的偷窥狂—就立即评价说,这个广播公告“让每个10分钟看起来都像一部电视剧的新场景”。他接着又说:“当然了,这种幻觉就维持到某人开口说了一些绝对不会在电视上说的话,比如他们的生活多么像在演电视。到此为止,幻觉消失了。”
《废柴联盟》假设,流行文化的普及面如此广泛,就连叙事套路也在点点滴滴的讽刺中难逃一死—比如,怪异的情侣变成了最好的朋友,或者原本处于劣势的一方反而赢了。观众对电视上惯用的那些叙事套路一清二楚,会领悟出这类纠结的情节其实意在讽刺恶搞。制作团队甚至还会制作那种精彩回顾式的剧集,声称要将以前剧集的片段串烧在一起(就是那种普通情景剧用旧片段填充一集的做法),唯一不同的是,其实没有一个片段真的出自以前的剧集。其实是一连串从没播出过的假冒的精彩回顾,这本身就是对精彩回顾剧集这种做法的莫大讽刺。正如汉普顿·史蒂文斯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所言:“《废柴联盟》其实不是一部情景剧,就像《洋葱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汇总式媒体一样。相反,《废柴联盟》是每周一次对情景喜剧类型作品的讽刺,是对整体流行文化的恶搞。”《辛普森一家》和《恶搞之家》通过打乱故事脉络的方式引出流行文化的各种桥段,而《废柴联盟》的故事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引用桥段。叙事本身就像是自己能够觉察到的眨眼一样。
无论这种后现代的炫技运用何种手法,这类节目都是在抨击对叙事手法的滥用:广告人、政府、宗教、流行文化的畅销作品、政客乃至电视节目本身。它们并不靠线性剧情设计施展自己的魔力,反而是通过某种联系来制造反差,在屏幕中再设置一个屏幕,以及给观众们提供将不同形式媒体联系起来的途径。与带着你一条道走下去相比,这更像是把你带到高处再为你铺开一张地图。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重点在于每时每刻都能找到新的关联,揭露或重构虚假的故事。简而言之,这类节目教给人们模式识别,而且实时演练。
当然,这种自我觉察式的嘲讽只是对解构式媒体景观的众多反应之一。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无论低俗文化还是高雅文化,都在应对叙事结构的崩塌。既有人抗拒,也有人积极发挥作用;既有人抱怨,也有人欢欣雀跃。过去20年一直处于转型期,这一点在电影业界尤为明显,而我们现在正从中谋求一种新的平衡。似乎出于对遥控器的影响和其他解构式手法或态度的回应,20世纪90年代末大批美国电影都在寻找保住其信息传达和票房成绩所依赖的叙事结构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