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在其《福音书中的弥赛亚奥秘》(1901年)中推出这个结论。推演上述观点,他认为:耶稣受难前,仅以大师身份示人;受难后奉为弥赛亚实乃信徒之臆想,而耶稣有意隐匿其弥赛亚身份的说法,直至原始基督教晚期才见诸史籍。
怀疑耶稣末世论之弥赛亚言论,则必然认为:在两部最古老的福音书中,只是那些有关拿撒勒城之耶稣从教活动的若干记述可以认定为史实,其余皆为不实记载。为免得出如此偏激观点,后世研究者只得坦陈耶稣思想确实包含末世论之弥赛亚观念。此等观点,亦即耶稣始终怀有末世论之理念,以及耶稣确曾自视为弥赛亚的论调,直至19世纪末才渐为世人关注。海德堡神学家韦斯 在其《耶稣关于天国的训示》(1892年)中,清楚地表达了这个观点。然而,许多历史神学家仍旧不以为然,对韦斯的主张他们仍然持有保留意见。事实上,韦斯论述得还不够明晰、彻底,现代神学仍需依此观点进一步研究。毕竟,韦斯探究的焦点只是耶稣的末世论思想,并未依此思路推演末世论亦影响到耶稣的行为。在探究耶稣活动及其自愿殉难的决心时,韦斯使用了以往耶稣“初期成功后期失败”的惯用假设。然而,意欲历史性地理解耶稣生平,就得明白地对耶稣行为做出解释,不可依据一般心理学行事,引入末世论的概念或可成功。
在《历史耶稣之探索》中,我试以末世论模式对耶稣生平展开讨论。
其实我的思路已于1901年前不久,在《耶稣身份与耶稣受难之奥秘》中有所勾画、初现端倪。
在末世论模式下,耶稣之思想、言语与行动可以浑然一致,令人释然,因此也暗示福音书中许多质疑成伪的情节内容,其实是真实可解的。
运用末世论解释耶稣生平,我们不再质疑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相信它们是可信的。借此我们可以论证福音书所载之耶稣公开活动及自愿受难,皆依循一种值得信赖的宗教传统,其细节亦是可信的。传统之中某些元素若含混不清或者令人费解,只可归咎于在若干场合中,门徒们自己未能完全理解耶稣的言行。
《历史耶稣之探索》出版后,我与雷德互通书信,交往愉快。当我获悉他罹患缠人的心脏病,随时可能驾鹤西去的消息时,悲痛之情无以复加。在他惠赐与我的最后几封信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主观感觉不错,客观状况无望。”一想到自己身体尚可、尽可放手工作,而他却将丰年弃世、舍家弃业,心中顿生悲情。在论著中,我曾高度评价他的卓越成绩,或许多少可以弥补他因执着追求真理而招致的伤害。1907年,雷德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