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公(7)

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后,成效显著,大众普遍受益,社会却流行着这么一种现象:“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大众的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好日子居然没带来满足,相反,却是不满和怨恨。从表象上看,相当矛盾,何以至此呢?其实根子还是出在不公平上。怨恨,并非来于人获得了、拥有了什么以及多少,而来于所获、所有是否公平。只要感觉到不公平,哪怕有很多,也不可能没有情绪。即,在大众的意识中,公平往往不是纵向的比较——用今日的境况和昨日的境况对比;而是横向的比较——大致相同的起点下自我和他人境况的差距。儒家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有点平均主义倾向,过于看重结果的平等一致,如果把这话改作“不患寡而患不公平”,就比较接近我所要述说的意思:人的情绪,不仅来自物质的丰寡,更产生于公平的程度。

但是,革命来临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针对贵贱不等、贫富不均的现状。也就是说,首先要矫正的是结果的不平等。于是,革命者往往发出平等的诉求,把结果一致看成是公平。

所以,历史上的革命多与平均主义联系起来。

2.以平等为导向的革命诉求

革命由社会不公凝聚的情绪所引发、促动和生成。社会不公最直观的状态,是权力不平等、财富不平等。所以历史上的革命运动,为动员民众,多是直指这种不平等的状态,要求权力和财富的平等分配。

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陈胜起兵反抗暴秦,他发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本无种,要求的是社会地位的平等。宋代王小波起义,“蜀民不足,故小波得以激怒其人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贫者附之益众”①。 四川民众困乏,王小波用“均贫富”的口号号召民众,要求的是财富的平等。他初步达成了他的意愿,贫穷困苦的老百姓都来依附他。

至于近代太平天国革命,更加明晰。太平天国制定过《天朝田亩制度》,里面说到务使普天下人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很明显,这就是一种平均主义,是社会成员在资源上的平等分配。尽管这一设想在太平天国存在之日从未曾实施,仅停留于概念设计;但,至少反映出制度设计者的某种考虑:唯以平均来号召,才有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建立革命的群众基础。

社会的不公平强烈刺激大众,大众普遍有怨气,这是革命所以能爆发的社会心理条件。革命的目标,毫无疑义,是诉求公平。社会不公平,是作为起点的权利、机会的不平等,以及社会政策、制度不公正,是起点与规则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革命既以公平为目标,必将强力扭转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所以,求公平的社会革命转变成求平等的重新分配。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都是循此逻辑发生的。

而重新分配、重新洗牌,所凭借的无非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就是狂风骤雨般的暴力行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