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的英国,里奇蒙德伯爵发兵反叛,国王查理三世调动人马准备应战。国王扬鞭策马,冲锋陷阵,不料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倒,国王也摔了下来,士兵仓皇溃败。国王手舞宝剑,无力回天,他气急败坏地喊道:“马,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战争以查理三世被捕而结束,后人评论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甲午之战,何尝不是一马失社稷?中日胜败之间,几乎只取决于一个“吉野号”,而“吉野号”买不买则取决于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关心的,却是颐和园漂不漂亮,气不气派。
而由此败,中国人的自强希望荡然无存,进而怀疑、确信、批判洋务运动走错了道路——这怀疑从清朝开始,历经北洋,辗转民国,再到共和国,直达今天,丝毫没有动摇。
1895年4月,带着城下之盟《马关条约》草约和头上的绷带——在马关被刺挨了一枪——回国的李鸿章发现自己成了举国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传言他拿了日本的银子,大臣上奏要杀他以谢天下,有人要刺杀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这让李鸿章情何以堪?一个尽心尽力为国、掰开虎口取肉的人,竟然被如此对待。
在回国前,伊藤博文还在和他说,当两国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当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这个道理,李中堂不会不明白,但是他念兹在兹的“力量”,要为老佛爷的玩乐让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不然他又怎么会从“强兵”转向“富国”呢?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明白了李鸿章的处境,我只想说,愿历史不再重演,或者反过来重演一次吧!
对于李鸿章和清朝,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当时不断下沉没落的清朝,就像是入海的邓世昌,而李鸿章,则是拼命咬着辫子拉他上岸的那只狗。而可怜的是,今天我们不去怀念那只狗,还要指责它为何要拖着主人的辫子上岸,这不是我们的无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