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救清朝的狗
说实话,早年看过《甲午风云》后,我最感念的并不是邓世昌,而是那只狗。
1894年的9月17日,两天前离开大连执行任务的北洋舰队,在返回旅顺口时,与蓄谋已久的日本海军遭遇,一场甲午大海战就此爆发了,致远号被击沉,邓世昌蹈海求仁。
在他入海后,他的爱犬“太阳”也扑入海中,紧紧衔住其衣服不让他下沉。邓世昌想赶走爱犬,频频向狗挥拳,狗虽然一时松开邓世昌衣服,但是在他转身沉海的那一刹那,遂又紧紧咬住邓世昌漂在海面上的辫子,发出“呜呜”声,仿佛在哀号主人回头上岸。
已经认定“阖船俱没,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此时挣脱不了爱犬的拯救,最后他按住狗头与之一起沉入海底——直到后来被打捞上岸,狗还紧紧咬着邓世昌的辫子没松口。
邓世昌殉国被封“壮节公”,光绪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甲午之败,把中国人的外辱一下子转移到了内恨上来。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一时成了众矢之的,而李鸿章更成了罪魁祸首,各种毁誉、指责一时纷至沓来,因为在地球总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上,沿亚洲大陆东侧这条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一百多年前出现的那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北洋水师,怎么说失败就失败了呢?怎么连日本都打不过呢?
从一百多年后看当初,我觉得甲午之战不能一味归罪于李鸿章,至于当时的国恨当头在,朝廷和老百姓要找个人发泄情绪,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历史不能一味地找出气筒。要知道,当时日本参战的主力战舰、打沉“致远号”的“吉野号”,本来是李鸿章向英国订购的当时最先进的快速巡洋舰,可是本来用于购置战舰的银子,却被慈禧太后挪去修颐和园了。
日本也想买“吉野号”,但是仅凭当时日本的政府收入,资金仍有缺口,为了“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天皇宣布自即日起到打败大清国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捐出自己的首饰,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甚至可以买三艘“吉野号”。
在省吃俭用半年之后,日本政府集全国之力,把“吉野号”开回了自己的港口。
在电影《中日甲午战争》中有一个细节,当甲午之战胜利的消息报给天皇时,天皇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流着泪对他的大臣们说了能惊呆所有中国人的一句话:“我饿了。”堂堂一国之君竟然饿了——群臣要大摆筵席,却被他连连摆手喝止,天皇转而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个饭团来,吃得津津有味。天皇的饭团还没吃完,电影的下一个镜头,马上就切换到了与日本相对的清朝一号人物慈禧太后,几十道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她也没有心思尝一口。
日本人可以举全国之力,上至皇上贵族,下至民间百姓,都可以为日本的强大捐出一分一毫,而大清国却在为慈禧太后做寿而铺张奢侈,这是多么反讽和具有对照的一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