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转型的特征与启示(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卢锋

进入新世纪后,就业问题引起了中国决策层的高度重视。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把就业问题看作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观察研究中国相关现实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确实面临极具特色的就业转型难题。

中国特色的就业转型

第一,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由于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特定发展阶段人口增量、劳动力增量也最大,需要大量工作岗位来满足其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第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是农业劳动力比例较高,且这一比例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而持续下降,大量农业劳动力的逐步转移会派生出大量非农部门的就业需求。

第三,作为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缓解旧体制下隐性失业压力需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计划经济在劳动市场上表现出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国有企业内部存在较多冗员或隐性失业压力,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部分地折射出了这一压力。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使旧体制下隐性失业压力逐步显性化,由此产生的大量失业人员就需要再就业。

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当代经济体制和结构转型,必然会定义性地派生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转型历史进程。

中国就业转型的特征性事实

回头来看,改革开放已走过30余年,中国如何走过和正在经历这一就业转型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具有哪些特征性表现?

第一个特征性事实是,在过去30余年,超过2.5亿农业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镇非农部门就业。这里仅仅包括所谓农民工转移对象,没有包括通过上学、参军等其他方式从农村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一国在30多年间有超过2.5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