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电信重组运用了“横切竖切相结合”。国际国内长话、市话和移动业务的独立经营,是谓“竖切”。固线市话和移动电话市场的“覆盖区”设置,是谓“横切”。印度不但“切”了原来大一统的国家电信,而且还开放了国家电信之外的第二、第三电信商的进入。远远看去,市场竞争已经形成,甚至如皮相的观察者所言,是“竞争已经过度”。可惜的是,真正形成可操作的市场竞争,仅仅在若干移动电话覆盖区内的几家民营商之间。主导整个印度电信市场的,仍然是事实上的垄断,而不是可操作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印度电信的改革重组,与中国殊途同归,得到了一个“数网并存但不(充分)竞争”的结果。
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淮南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了味的寓言。我们在当代则看到,纵向横向分解贝尔系统,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竞争的长途电话市场。不料这只“橘子”,到印度却变了味。印度的确分解了独家电信垄断商,也的确开放国家电信企业入股和发牌准入。但是,竞十年之功,印度仍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竞争性电信市场。我原来对1984年美国分解贝尔系统的经验颇为欣赏,也曾经主张中国电信的重组方案考虑横切竖切相结合的原则。是印度的故事,使我大长见识。我现在的认识是,分解不是目标,形成可操作的市场竞争才是目标。
有趣的是,没有照搬美国分解垄断商经验的一些欧洲国家,却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方面保留“全能一体化”原国家垄断电信公司,另一方面,为新的竞争者开放同样可以从事“全能一体化”经营的法律空间。“欧洲模式”的要点是,不分解,但同样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全能一体化电信公司之间的可操作竞争。
这个“欧洲模式”,或许可以拿英国为代表。我们已经简要介绍过,英国早在1982年就依法设立与英国电信竞争的水星集团公司。但是从一开始,水星集团就被授予“全能的”电信经营权。就是说,凡是英国电信可以经营的电信业务,水星都可以独立建网从事经营。在此框架下,水星从1983年起同时推出伦敦市话、英国国内和国际的长途固线电话服务,1986年起推出基本网络服务(即出租电信线路),1991年后,更获得经营PCN(个人通信网络)的经营牌照,进入方兴未艾的移动电话领域。时至今日,水星已经成为英国第二大电信商,与从未被分解的英国电信一样,提供全方位的电信服务,参加全方位的电信市场竞争。
非分解的电信竞争形成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电信商不但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效果,而且可以获得“范围经济”,也就是充分利用诸项电信业务之间的技术经济互补性。本来“全能一体化”的电信供给能力,是市场独占者阻碍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法宝”,但英国的改革模式,却做到保留全能一体化,又不妨碍电信市场竞争。英国模式因此令人刮目相看。比之于美国先分解(长话、市话互不介入),等竞争对手在分解的架构内长大之后再开放全能电信竞争(1996年电信法允许长话、市话、移动和有线电视互相进入),英国模式似乎更少走弯路。放到国际电信市场开放、各国纷纷允许外资进入本国电信业的新背景里来观察,由于更容易产生有能力全方位参与国际电信竞争的全能电信商,英国模式被看成更具远见的电信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