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网并存到数网竞争(3)

“数网并存但不(充分)竞争”的模式,产生的主要经济效果是支付了数网的成本,但却得不到竞争的种种收益。针对不分青红皂白对电信网络重复建设的指责,我曾经把“重复建设但彼此不竞争”与“竞争性的重复建设”区别开来,并指出真正造成我国经济建设中重大浪费的恰恰是“禁锢市场竞争的重复建设”。粗略估计,我国几十个通信网络的总投资可能在上万亿人民币之谱。要是想问:这个上万亿投资效果究竟如何呢?恐怕正确的答案是无从知道。离开了市场竞争架构,第一,你不知道什么是必要的成本;第二,你无从知道本项投资的机会成本,即如果不用于本项投资而投向别的方向的可能收益;第三,你也不知道真正的收益。这些统统不知道,如何评价投资效果呢?

更绝的,是根本没有人确切知道究竟在电信网络方面投进去了多少资源。在一次电信问题讨论会上,一位批评者指出中国电信的总负债高达6000亿元。据说顿时会场大哗,辩驳者们纷纷指出此数被大大夸大。看完《三联生活周刊》关于这次会议火爆场面的报道,我试图查核究竟。结果遍翻各种官方统计资料,就是找不到中国电信总投资和资产负债结构的数据。不是“公有部门”吗?不是“公用网”吗?但是投资多少、形成多少资产、其中负债多少、财务成本如何等等,统统不公开,也就是根本无须让公众知道。无人知道,无人监督,如此“公网”,谈什么“投资效益”,岂不是南辕北辙?(后来一位好心的信息产业部官员告诉我他个人的估计,中国电信的总资产约6000亿元,总负债2000亿元。遗憾的是,我因此欠了这位官员一个人情,却仍然无法公开引用这个数据)。所以遇到邮电部门负责官员给我们大讲“中国邮电事业的伟大成就”时,我们只有鼓掌的份儿。因为我们无从知道,究竟花费了多少资源才取得如此“伟大成就”,我们更无从比较,如果换一个模式,同样的资源能够产生何等不同的“伟大成就”。追究一种效用的代价特别是机会代价,实在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才可能普及的经济学思维。在行政部门分割经济资源的“并存而不竞争”模式下,“英雄”断然没有用武之地。

还是向前看吧。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我国已经形成了数网并存,奠定了可以实施数网竞争体制的物质基础。从数网并存走向数网竞争,当然还需要追加一些投资。但是最大项的“投资”,是体制改革的投资,是突破在政企不分和“部门所有制”架构下种种“久居其中不闻其臭”的过时观念,是形成新的适应数网竞争的法律架构和管理模式。所以,告别“并存而不竞争”模式,形成现实的、可操作的数网竞争,并不是对发达国家的生搬硬套,而是基于中国电信产业现状而确定的、能够解放我国已经形成的电信生产能力的目标。因此,我把是否形成数网竞争,当作评论1999年中国电信业重组一切活动的基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