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四种作用(3)

2012年7月,韩国歌手PSY(鸟叔)发布了自己的《江南Style》歌曲MV,开始了其迅速风行的旅程。在52天后,该MV在Youtube获得了超过1亿次播放,到当年12月份更是超过10亿,成为Youtube历史上播放次数最多的视频。整个2012年下半年,这段视频像病毒一样流传在各个社交网络、各个媒介上。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各国政要大跳骑马舞的新闻此起彼伏。

《江南Style》的流行,与各种社交网络上信息的疯传不无关系。PSY放弃MV版权的做法,加上原生视频本身所蕴含的诸多反讽的镜头,及搞怪的骑马舞动作,为公众自己拍摄、改编的各种模仿视频奠定了基础,此后模仿版本之广,超过了想象,从网上新闻查询可见,其中包括了大学、纪律部队、监狱、景区,名人政要等,连PSY本人都拍摄了多个后续版本。在中国,大跳骑马舞也成了许多公司当年年会的必演内容之一。这些模仿行为,都反过来助推了《江南Style》的的流行,令PSY本人收益颇丰。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疯传的热点背后,都有这样的自娱现象伴生,所需要的土壤非常简单:一个热点事件或有可以成为热点的潜质、有简单加好玩的槽点、可以快速和低成本地进行丰富再创造、最好能够引发小圈子共鸣。这样带来的扩散将非常显著。如《江南Style》在社交网络上开始疯传之后,主流人群与主流媒体也开始不断报道和提及这一现象,民众的不断再创造和参与也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在媒介变化的今天,关注社交网络上的热点早已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获取报道内容和素材的渠道之一。

吸引目标用户群。观察许多草根大号的行为及微信公众账号的拓展,是了解求关注求粉的最好样板。微博上草根大号之间多会采取这样互相推荐的形式来度过发展早期最艰难的阶段,如,“出国行李准备表……想要知道更多自助旅游的事儿,就来关注XXXX账号吧”,这种推荐行为也出现在微信中。知名媒体人金错刀也在运营着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每次在公众账号中发布内容后,他也会在自己的微博中同步发布信息,鼓励大家订阅。这会是典型的信息:【微信用户有什么阅读习惯:一次独家的微信粉丝调查】搞了一次微粉调查,周日做了统计,买糕的,参加任务1050人,优质回复有上百个,看了几个小时才全部看完。大家都说微信跟微博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值得大家看一下,看完后,会更懂微信用户的阅读习惯。我微信号ijincuodao,加好友回26可在手机上看此全文。

明确鼓励用户添加订阅,这会带来很直观的用户转化。其实,引导的特点并没有因为媒介或是平台的不同发生变化,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免费》中开篇序言即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英国蒙提·派森飞行马戏团成员在Youtube上发表了一则声明,鼓励大家放弃低质、模糊的盗版视频,进入自己在Youtube上建立的专有频道上观看最新高清视频。声明也干脆利落地写道:你还等什么?还不赶紧点击我们的频道?

吸引用户点击链接或购买。引导点击获得流量、引导订单转化的行为,与获得目标用户群的行为有些类似,不同的是,获得粉丝听众是依靠精彩的内容与推荐账号的受欢迎程度,而实现转化是将用户从信息当中带走。这类信息由于跳脱了人们看信息的环境,流动性会是这几类信息当中最差的一个。特点有,一是会直击需求,或是足够精练及欲言又止的摘要,二是直观且更富冲击力的图片配图,三是加上引导词,用文字或符号来明示。如“请点这里、猛击、速来“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