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战时前往中国(4)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印度,仅从表面上对比一下,印度人和中国人就令人吃惊。在战争时期,还未解放的卡拉奇与新德里人民看起来就像胆小畏缩、过于脆弱的生物,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进行反抗。你不需要为小费与其争执不休,因为无论给多少钱他们总会恭敬地收下。至少在军事机关周围他们从来都不苟言笑。而中国的苦力……如果你多给一些小费,他们就会得陇望蜀,如果给得不多,他们就极力抱怨,即使给得刚刚好,他们还是会有所反应……这里的人要比中国人还要饱受苦难……在现代文明的表面下,衣着破旧……而在中国,每个人都是一样地贫穷。

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过印度和中国的美国人仿佛观光客一般,对这里只留下了浅显的印象,后来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Isaacs)在其作品《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Scratches on Our Minds)中提到这一现象。印度人获得解放前莫名其妙的奴性与英国统治阶级的傲慢恰恰相配。而此时的中国人与美国人正在寻求社会的平等关系,至少他们彼此有所回应。

在德里,我们的英国朋友们……正处于连续不断的病痛中,包括疥癣、发烧、生疮、登革热、疟疾、痱子等。夏天天气干燥,气温高达华氏120度,还不停地刮风,让人无精打采;到下雨的时候又会发霉,所有的爬行动物都开始出动;如今到了冬天,阳光明媚。你可以了解到殖民地的生活。这里所有能看到的东西,仆人和帝国,都无法摆脱发烧和痢疾的困扰。

我们有两周时间观察印度,尽管对它的印象朦胧而不确切。9 月13 日我们乘火车从德里来到了阿拉哈巴德(Allahabad)的美国基地。我们发现这里的乡村极为平坦,

与艾奥瓦州极为相似,只是没有几何形的自然景观。这里的田地各式各样;庄稼诸如玉米分成一团团,参差不齐。由于长期居于此地,印度本地人必然耗尽精力,所有人必定都需要一个假期。而最令人惊讶的是,虽然他们都很贫穷,衣着长衫,但个体是非常多样化的。

从潮湿的印度途经喜马拉雅山北缅甸的“驼峰”来到干燥的云南高原,此时印度与中国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

我们从印度中部飞到阿萨姆邦(Assam),自此前往中国……再往东走,可以清晰地看到喜马拉雅山脉矗立在北边,黑色的山脉之后是一连串的雪峰。河流穿过平原,向低处奔流,最终汇聚到如同恒河一样为沙地地标的雅鲁藏布江,并随其向东流去。我们刚好降落在许多茶园的中间。在这里,阿萨姆邦本地人正撑着一把大黑伞在太阳下工作,除此之外,另一个由驻扎来自美国中西部士兵的军营也在这里,军营的小伙子每周去不知名的地方看两次电影,那里有家营地商店,出售可口可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