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指标与心理指标(2)

桑德斯告诉我说:“我喜欢估算,喜欢统计学证据,就连从前使用计算器或其他计算仪器处理数据时都觉得很享受。”他接着还说了一件逸事:“一个球探曾说过,‘伙计们,面对现实吧,每天我们到球场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到记者席拿最新的数据’。我们拿的是数据啊!那样做有什么不对吗?可你们就是那样做的。”

的确,自棒球运动诞生之日起,统计数据就一直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一份新闻技术统计数据——其中包括得分、安打数、出局数、助杀数及失误次数——是由亨利·查德威克于1859年发表的,而第一个职业联盟直到12年后的1871年才成立。到了“点球成金”时代,许多争论的焦点不是该不该使用数据,而是该使用哪些数据。比如詹姆斯等分析家多年前就提出,和安打率相比,上垒率和得分的关联更大,但这一观点一直不被业界的传统主义者所认可 。

这样的争论通常涉及那些数据怪才的专业领域,可谓投其所好了。上垒率比平均击球率更有用,投手防御率比他的输赢纪录更能客观体现其水平,这些都是科学事实,就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不容反驳,数据怪才的这些看法自然没有错。对此类争论,数据怪才们只赢不输,这也使得他们有些自鸣得意,忘了自己在别的问题上其实很含糊。

离美国棒球大联盟越远,统计数据的用处就越小,因为此时你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对球员的表现进行预测,而不是测量。对于那些级别比较高的小联盟,比如2A等级或3A等级小联盟,统计数据的预测作用和大联盟的几乎无异。但是级别较低的小联盟数据就没有那么可靠,大学或高中球员的数据的预测力则更弱。

球探们(预测时)经常会用另外“五大指标”来替代统计数据:击球效力、击球平均数、速度、手臂力量以及防守范围。但这些指标饱受诟病,也确有缺陷。这5项指标并未包括送出保送球和避免三振出局这样的垒上规则。虽然这5项指标会让人觉得它们同等重要,但实际上,除了游击手和捕手之外,对其余所有位置上的球员而言,击球效力要比手臂力量重要得多。

“五大指标”之所以饱受批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仅凭这几个指标获得的信息并不全面。随着一名小联盟球员的球技日渐成熟,他的统计数据应当越来越多地体现出这几项指标——当然,很可能这位球员的水平并没有多少提高。实际上,其中有些指标就是统计数据:“击球平均数”表现为平均击球率,“击球效力”表现为二垒安打数和本垒打数。如果球探告诉你某位球员击球效力得了70分(满分80分),但这位球员在阿尔图纳弧线棒球队效力时,每年却只贡献10个本垒打,那么你觉得球探给出的这份报告可信度高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