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家是名副其实还是徒有虚名(1)

对许多人来说,政治预测就是“麦克劳夫伦讨论小组”这档电视节目的同义词。从1982年开始,每周日电视台都会播出这样一场“政治圆桌会议”,之后还会被“周六夜现场”节目恶搞一番。节目主持人约翰·麦克劳夫伦是一个80多岁的暴脾气老人,曾在1970年竞选美国参议员时落败。该节目像组织体育活动一样组织政治专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要在半个小时内循环讨论四五个话题,麦克劳夫伦会就相关话题对这些成员步步紧逼,这些话题从澳大利亚政治探讨到地外智慧生物探寻,无所不包。

“麦克劳夫伦讨论小组”每期节目的最后都设有一个“预测”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用几秒钟的时间讨论当天发生的某件事的重要性。有时,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和政治关系不大的话题进行预测;有时,麦克劳夫伦会就某一个特定问题突击询问小组成员,让他们现场作答,麦克劳夫伦称此为“强迫性预测”。

麦克劳夫伦的有些问题很难回答,比如让小组成员从几个最佳候选人中选出最高法院的下届法官。其他问题则比较温和,比如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他曾让小组成员预测麦凯恩和奥巴马谁会当选。

答案显而易见。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之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正是从那天起,奥巴马的选票数几乎在所有的美国投票站都领先麦凯恩。而且,不论是在俄亥俄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或是新罕布什尔州这样的“摇摆”州,还是在一些民主党很少获胜的地区,如科罗拉多州和弗吉尼亚州,奥巴马也都处于领先地位。我为自己的网站开发的预测模式和其他类似的统计模式都表明,奥巴马赢得大选的可能性超过95%,赌博市场虽然对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估计稍显模棱两可,但对奥巴马获选的支持率预测也达到了7∶1。

而“麦克劳夫伦讨论小组”的首席成员帕特·布坎南对这个问题却避而不谈。他说:“一切自有定数,本周末自然见分晓”,这句话引得其他成员一阵爆笑。来自《芝加哥论坛报》的克拉伦斯·佩吉预测说:“这场大选难分伯仲。”《福克斯新闻》的莫妮卡·克劳莉更加夸张,她大胆预测麦凯恩会以0.5个点险胜。只有《新闻周刊》的埃莉诺·克里夫特点明了显而易见的事实,她预测奥巴马最终会当选。

接下来的那个周二,结果出来了,奥巴马以365张选举人票对麦凯恩的173张选举人票当选为下一届美国总统,这一结果与民意测验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吻合。虽然不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但也绝不是“难分伯仲”:奥巴马以总选票数高出近1 000万张的实力击败麦凯恩,那些预测失败的人该想想怎样自圆其说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