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折中效应:
不只是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
当人们在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能让我们感到安全,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换句话说,人们在进行产品选择时,也倾向于奉行“中庸之道”!
庞统给刘备的三条计策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小说,这本书里有不少关于决策的故事。在第六十二回中,有这么一件事:刘备未得蜀之前,发书向当时占有蜀地的同宗刘璋求助军马钱粮,以助其会同孙权抵御曹操。然而,刘璋却怕“纵虎入室”,于是只拨了“老弱军四千”和少量钱粮应付刘备。当刘璋的使者见到刘备呈上回书时,刘备大怒,“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刘璋的使者逃回成都。
书中记述,刘备的军师庞统和刘备之间有如下对话:庞统曰:“主公只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矣。”
玄德曰:“如此,当若何?”
庞统曰:“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
玄德问:“哪三条计?”
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
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由此可见,面对上计、中计、下计这三种计策,刘备最喜欢的是中计。事实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做人和做事的原则也都遵循“中庸之道”。
那么,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人们的选择是否也会体现“中庸之道”呢?或者说,在市场行为中,也有所谓的“中庸之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