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理商到豪赌自行研发(1)

从代理商到豪赌自行研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辽宁省农话处的一位处长介绍,华为开始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生产的用户交换机PBX(也称为集团电话,是现代办公常用的电话通讯管理手段,可集团性管理外线来电与内线呼出),同时开始承担PBX的安装、维护等服务。鸿年公司的这款交换机是一款40门的模拟交换机,由几个香港青年研制,后来在珠海合资生产。任正非后来在一次讲话中回忆说,当时的代理业务做得并不顺利,“因为经常得不到供货,让客户逼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差点让人当成骗子”。话虽如此说,却给华为提醒了两点:交换机很火,中国通信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与其做代理,不如自己做产品。

代理生涯帮助华为进入了电信设备行业,虽然这是一个被任正非称之为“因为幼稚”而走进去的行业,却让他“因祸得福”,迈向了辉煌。1990年,香港鸿年公司被国有企业收购,新的公司也随后取消了华为对其交换机的代理资格。但是,凭借一两年来的代理经验,华为已经在电信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加之当时交换机的售价高昂,任正非决定自行开发用户交换机。

尽管是从无到有,但任正非强大的执行力却在产品开发速度上充分展示出来。1991年,华为就开始销售组装的小型程控交换机BH01,用于宾馆和小企业。但是这款交换机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因此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要用几个月的时间,研发出华为自有品牌的交换机。在华为的宣传口径里,“自主创新”的用语鲜少出现,这个专利积累最为丰厚的中国公司,崇尚的是所谓的“开放式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新”、“围绕客户需求的创新”,实际上并不拥有多少原创性专利技术。早期华为在研发交换机上就体现非常鲜明的“开放”,最早这款BH01,实际上是仿制的,“用复印机精确一比一地复印印刷板”,而所用的工具也不专业,是万用表和示波器。

通信设备的研发成本很高,这种“开放式创新”观念的形成,完全是基于一种务实主义的考虑,是华为减少研发失败成本的策略。在决意投入开发自有品牌产品之时,华为的人才、资金十分缺乏,对任正非而言,这无异于一场豪赌。但是,在看清程控交换机的未来市场时,这场研发的豪赌就变得极有意义。但也正因为这仍是一场豪赌,所以要尽可能降低投入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当时华为的研发人员几乎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华为公司内部一直流传着一个画面:一群研发人员手捧教科书,“一边看着南京邮电大学陈锡生的《程控交换原理》,一边设计软件硬件”。不但研发经验匮乏,研发人员的配备也非常单薄,项目组的开发人员只有五六个人,要负责全部硬件的设计和软件的编写及调试,一位经历了当时情况的老员工回忆说:“关键时刻,从白天到晚上不断地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记得有位工程师,负责改写软件和测试全机性能。他累了就抽支烟或闭一下眼,病了也一边吃药一边不停地干。当项目成功,机器出厂,他又到上海指导安装开通,累得连眼角膜都掉了,不得不住院手术,才保住了视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