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微子抉择
微子是纣王长兄,肩负王室存废的天然职责,但他苦谏纣王无果,心灰意冷。之前与其发牢骚的太师和少师早早投周去了,这对微子该是大触动。果然,在周武王伐商时,微子自缚肉袒乞降,堂堂王族,何以至此?
回首三千年,是周人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观念赋予了中国,但此处没有你死我活,没有赶尽杀绝,周人选择了手下留情。周人当然没有打造“二元君主国”的意思,这只是必要的文化调和,是对“允执厥中”的实践,却无意间为文化的多元与活力预留了空间。因此,在周代的文献中,可以自由地阅读对商人祖先的赞美。周人作出的宽容也不是出于政权合法性的考虑,而极可能是微子努力争取的结果。
微子与周室达成保存社稷的协约,避免部族灭绝的厄运,微子是最有价值的投诚者。微子的用心其实也正中周室的下怀。对古老大族的祭祀给予保护是周人的国策,这是具有大胸怀的“存亡继绝”与“立嗣守祠”。在先秦时代,视一个国家是否灭亡关键在于王室是否绝祀。存祀就保留了部族的精气神,这也是周人以部族之私殖民四方而能坐稳天下的秘密。殷人之后裔生长在周天下,缅怀先王之时恐怕也情不自禁,他们将周天子的威风注入商王的形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又将洛邑的恢弘变为“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诗·殷武》)的咏唱。
说来也奇,尽管过去了若干个世纪,宋国的一些君主身上还带着殷先王的遗风。殷商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甚为糟糕,“兄终弟及”与“父死子替”的混乱交织,表明国家根本制度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只能以贤德来弥补。
宋宣公(前747年—前729年)时,“不立子而与弟”的王位交接仍然造成了国家动乱不止。然而,宋国毕竟融入了周人的封建体系,遵守着诸侯间的政治规范。到了宋襄公那里,不仅高举仁义大旗,还一度想做盟主,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宋人似乎慢慢地接受了天命理论,子鱼就曾对宋襄公说“天之弃商久矣”。
宋人处于周代人文思潮的包围中,有着出入离合的矛盾,因此揶揄宋人的笑话不少。《太平御览》卷五一引《阙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西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庄子·逍遥游》说宋国有个人到越国去卖帽子,然而越国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根本用不着帽子。《列子·杨朱》中说到一宋国田夫,他常年披着麻絮衣服过冬。有年春天,他到东村干活,独自晒在太阳下,感到非常温暖。回家后,他便对妻子说:“太阳光晒在背上这样温暖,别人大概还不知道,如果拿去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重大的奖赏。”这两个故事透露了宋人的隔绝与孤陋寡闻。